中美芯片战的关键时刻,2名员工携核心技术潜逃美国,汉奸叛国贼,应该被枪决…
近两年来,中美在芯片领域的博弈愈发激烈,美国层层加码实施技术封锁,中国则在重压之下咬牙奋进全力突围。
就在这产业突围的关键节点,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屹唐股份,突然遭遇了一场足以震动整个产业链的危机——公司两名前核心技术人员,带着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跳槽至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更甚者,还以自身名义直接就该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
这早已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技术流失那么简单,放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化进程中,其潜在的连锁影响难以估量。
回溯这场横跨数年的芯片领域较量,其起点可追溯到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
当时美国率先挑起关税战,直接导致国内众多半导体企业的供应链瞬间绷紧,上下游企业都陷入了原料供应与成本控制的双重困境。
时间来到2019年5月,这场摩擦正式延伸至核心技术领域,华为被强行纳入美国实体清单,美国政府明令禁止本土企业向华为出售芯片及相关技术服务,这一禁令直接重创了华为的手机业务,短短半年内出货量就惨遭腰斩,市场份额大幅缩水。
2020年,美国的技术禁令开始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范围,实体清单上新增了近60家中国企业,涉及通信、光电、半导体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多家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彼时,北京多家半导体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几乎全员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他们拆解老旧设备逆向推导技术参数,反复试验寻找替代材料,每个深夜的实验室里都灯火通明,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2021年,美国开始拉拢盟友构建技术封锁同盟,将荷兰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关键设备厂商纳入其中,重点卡控光刻机等核心设备的出口。
当时ASML公司已经生产完成的光刻机订单,只能积压在仓库中等待华盛顿方面的审批,国内多家晶圆制造企业的扩产计划因此停滞。
2022年10月,美国出台的新管制规则更是直接收紧了技术出口的闸门,14纳米以下制程的半导体设备被全面禁止对华出口,中芯国际位于上海的工厂不得不启用老旧设备维持生产,产量因此下滑了15%,先进制程的研发进程也被迫放缓。
2023年,封锁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高性能GPU领域,英伟达等企业的相关产品被滞留在海关无法入境,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者们只能依靠开源软件勉强维持项目推进,研发效率大打折扣。
2024年,美国抛出520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以巨额补贴吸引全球芯片企业赴美建厂,台积电等行业巨头纷纷在美国破土动工;与此同时,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万亿级资金持续注入,国内各大半导体工厂的生产车间昼夜不停,灯火彻夜通明。
进入2025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再度加码管制措施,AI芯片、量子计算设备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出口均需单独申请许可,英特尔、AMD等企业的对华订单被拖延数月无法交付。
9月,中美经贸磋商团队在瑞典举行会谈,主要议题围绕关税延期等问题展开,但在核心的技术管制领域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0月,美国将目光投向了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原材料——稀土,试图在稀土加工技术上设置新的壁垒,中国则迅速回应,通过调整稀土出口配额予以反制,一时间港口等待通关的集装箱排起了长龙。
梳理这条时间线不难发现,美国的封锁步步紧逼,中国的应对则稳扎稳打,半导体产业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
据行业数据统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美国设备企业占据四成份额,而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仅为15%,差距显而易见,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追赶脚步从未停歇。
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佼佼者,屹唐股份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
2004年,公司在北京郊区的一间小厂房里起步,最初只是从事半导体清洗机的组装业务,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2010年,公司做出了关键性的战略转型,将重心转向自主研发设计,实验室里的通风扇从此便很少停止转动,研发团队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技术参数的调试与优化中。
2015年,屹唐股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年营收成功突破1亿元,员工规模也扩大到两百多人,正式跻身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主流企业行列。
真正让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2016年5月的一次海外并购。
当时屹唐股份斥资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Mattson Technology公司,完成私有化后将其更名为MTI,作为全资子公司运营。
这家美国公司在半导体干法处理设备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其研发的Paradigm蚀刻机早已在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的工厂中稳定运行多年,技术成熟度备受认可。
并购完成后,北京总部立刻派遣核心研发团队飞往硅谷,对设备样机进行拆解分析,逐点测试射频波形等关键参数,团队成员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技术图谱和数据曲线,为后续的技术吸收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MTI业务的逐步整合,屹唐股份将北京的实验室扩建至5000平方米,陆续配备了先进的真空腔、气体分析仪等研发设备,研发实力大幅提升。
其中,等离子体源技术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项技术通过射频激发气体产生等离子体,利用高密度离子轰击晶圆表面,从而实现污染物清洁的效果,清洁速率可达100纳米每分钟,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屹唐研发团队进一步优化了磁场设计,将等离子体的均匀度偏差控制在3%以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晶圆热处理技术填补了上游产业链的空白,其生产的退火炉升温速率可达50度每秒,能够有效避免掺杂元素扩散,保证芯片性能稳定。
这两项核心技术的有机结合,让屹唐股份成功打入三星、台积电等国际顶尖晶圆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2024年全年设备出货量超过200台。
截至2024年底,公司核心设备的本土化率达到70%,累计获得各类专利300多项,研发投入占年营收的比例稳定在15%,市值突破数百亿元,位于北京亦庄的新生产基地也已破土动工,投产后产能将实现翻倍增长。
而作为屹唐股份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同样实力雄厚。
这家成立于1967年的硅谷企业,从最初的化学品业务逐步转型为半导体设备巨头,其研发的PVD沉积机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年营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左右。
到2025年,应用材料公司的市值已高达1500亿美元,每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市场曾占其全球营收的10%,但在美国对华技术管制政策的影响下,该公司逐渐将订单转向本土及其他地区市场。
屹唐股份并购Mattson公司后,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崛起,在全球等离子体设备市场的份额从原来的5%提升至15%,直接冲击了应用材料公司主导的市场格局,双方的竞争也因此愈发激烈。
经过八年的技术迭代,屹唐股份在核心设备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亿元,其生产的设备可靠性达到99.9%,设备维护周期比行业平均水平延长20%,显著降低了客户的运营成本。
在产业链中,这项核心技术更是支撑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生产的关键,能够帮助下游企业将芯片良率提升5%。
尽管在中美技术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高、国际合作受限等诸多困难,但像屹唐股份这样的企业始终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
直到2025年8月之前,公司的研发与生产都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实验室里记录的技术数据曲线精准到小数点后三位,彰显着扎实的技术功底。
人才流动在高科技行业本是常态,但屹唐股份遭遇的这场人才流失,却远超普通的职业变动范畴。
从屹唐MTI子公司跳槽至应用材料公司的这两名员工,带走的不是简单的工作经验,而是公司耗费数年心血研发的核心技术。
2025年1月和2月,这两名员工先后向公司提出离职,离职前均签署了离职保密协议,而在此之前,他们在入职时和每季度的保密培训中,都曾签署过相关保密文件,三份协议中都明确约定,若违反保密义务需承担十倍于其年薪的赔偿金。
在屹唐MTI工作期间,这两人均为核心项目组成员,分别负责气体注入系统设计和表面处理算法研发,接触的都是二级加密的核心技术数据,每次访问都需要经过双重身份验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离职仅一个月后,也就是2025年3月,这两名员工就正式入职了应用材料公司位于硅谷的总部。
更具挑衅性的是,5月下旬,应用材料公司突然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项等离子体设备相关的专利申请,而该专利的主发明人正是这两名前屹唐员工。
专利申请文件中详细列出了等离子体发生的关键参数:射频频率13.56MHz,功率范围200-800W,气体配比CF4:Ar=1:4,其中涉及的核心公式、设备流程图与屹唐股份的内部技术文档吻合度极高。
要知道,这项技术是屹唐股份八年研发的结晶,涵盖了高浓度等离子体生成技术、均匀分布算法以及特殊表面处理配方等多项核心创新点,是公司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