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9成车主忽略的6个“救命小孔”!堵了轻则异响,重则泡水报废

“车子就像家一样,需要定期的维护和打理。”这句话对于很多车主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汽车上有些不起眼的小孔却常常被忽视

“车子就像家一样,需要定期的维护和打理。”这句话对于很多车主来说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汽车上有些不起眼的小孔却常常被忽视。

这些小孔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的存在对保持车辆干燥、防止锈蚀以及维持内部电子设备正常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聊几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小眼儿”,它们看着不起眼,堵了能让车变“水帘洞”、异响不断,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1. 天窗/车顶的“排水孔”:堵了直接“下雨”

现在十辆车有七辆带天窗,但你可能从没注意过:天窗四个角落(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各有一个直径3-5mm的小圆孔,这就是排水孔。雨水顺着天窗导流槽流到这里,再通过管道排到车底。

堵了的后果:雨水排不出去,要么从天窗边缘渗进内饰(座椅、顶棚湿哒哒),要么流到A柱/ B柱里,时间长了车顶内饰发霉,甚至腐蚀金属骨架。

怎么检查:晴天把天窗完全打开,用手电筒照四个角落,能看到小孔就ok;如果被灰尘、树叶盖住,拿细铁丝(别太硬,别捅变形)轻轻捅一捅,或者用高压气枪吹。

重点提醒:北方车主冬天更要注意!融化的雪水混合泥沙,特别容易堵;南方雨季前最好清一次,别等漏水了再着急。

2. 车门底部的“排水孔”:泡水车的“同款痛点”

车门下方靠近轮拱的位置,通常有两个拇指大的长条孔(有的车是圆形)。这是车门的排水孔——下雨时,雨水从车门密封胶条渗进来,全靠它们流到车底。

堵了的后果:车门内积水,时间长了胶条老化(因为长期泡水),开关门异响;更严重的是,积水渗到车门控制模块,可能导致电动车窗失灵、喇叭不响。

怎么检查:打开车门,蹲下来看车门内板底部(靠近地板的位置),能看到小孔;如果孔周围有泥垢,或者用手摸车门内板有潮湿感,大概率堵了。用细针或牙签轻轻捅开,别用蛮力,胶条很脆弱。

3. 前挡风玻璃下的“导水槽”:别让它成“垃圾场”

前挡风玻璃和发动机舱之间有个凹槽(导水槽),这里藏着两个排水孔,连接着A柱内的排水管,负责排走前挡玻璃流下来的雨水。

堵了的后果:雨水排不出去,直接漫进发动机舱,轻则淹到保险盒(短路风险),重则渗进驾驶舱(仪表台下方湿漉漉)。

怎么检查:打开发动机舱,看前挡玻璃下的凹槽,两边靠近A柱的位置有排水孔(有的车带滤网)。如果槽里堆满树叶、虫尸,赶紧清理!用小刷子扫干净,再用高压水枪冲一下(别直接冲电路接口)。

4. 空调外循环的“进风口”:别让它变成“霉菌窝”

前挡风玻璃下方、雨刮器下方的黑色网格,是空调外循环的进风口。它负责把车外的空气吸进空调系统,给车内换气。

堵了的后果:进风量减少,空调制冷/制热变慢;更麻烦的是,进风口附近潮湿,容易滋生霉菌,开空调时吹出一股怪味。

怎么检查:打开前舱盖,用手电筒照进风口,能看到网格;如果被树叶、塑料袋盖住,拿小镊子夹出来。平时洗车时可以让师傅冲一冲,或者自己用压缩空气吹。

5. 油箱盖里的“通风孔”:加油跳枪的“背锅侠”

油箱盖拧开后,内侧有个小孔(有的车带橡胶阀),这是油箱的通风孔。油箱里的汽油挥发会产生压力,全靠它平衡内外气压,加油时油才能顺利流进去。

堵了的后果:加油时频繁跳枪(油还没加满就显示满了),或者油箱被吸瘪(尤其夏天高温,汽油挥发快,气压出不去)。

怎么检查:拧开油箱盖,凑近闻有没有汽油味(正常应该有一点);如果加油总跳枪,别急着怪加油站,看看油箱盖通风孔是不是被油泥堵了(用牙签轻轻捅)。

6. 后备箱两侧的“排水孔”:雨季的“隐藏杀手”

掀开后备箱地毯,两侧靠近轮拱的位置(有的车在后尾灯下方)有两个小孔,这是后备箱的排水孔。万一车窗没关严、天窗漏水,雨水会流到这里,再排到车外。

堵了的后果:后备箱积水,地毯发霉,放备胎的位置锈蚀;如果渗到后排座椅下方,还可能导致座椅调节电机故障。

怎么检查:掀开后备箱地毯,用手电筒照两侧,能看到小孔;平时备胎取出后,顺手用毛巾擦一擦,或者用细铁丝通一通。

这些“小眼儿”藏在车里各个角落,平时看不见,但个个都是“隐形保镖”。建议每半年花10分钟检查一遍:拿细铁丝、牙签或高压气枪疏通,清理周围的泥垢。花不了多少钱,却能避免几千块的维修(比如拆天窗、换车门控制模块)。

下次洗车时,不妨和师傅说一句:“帮我看看车门、天窗的排水孔通不通?”毕竟,养车无小事,细节见真章。你会时常检查这些排水孔吗?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