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州车展随笔丨展台宽了,世界变了,话筒近了

花生评:“汽车业至暗时刻来了,你咋办?”这是2018年的广州车展,我在《财经》写下的第一个封面,标题成为每一场采访中,都
花生评:

“汽车业至暗时刻来了,你咋办?”这是2018年的广州车展,我在《财经》写下的第一个封面,标题成为每一场采访中,都会被同行Q向企业提问。

当时我通过数据分析发掘,中国汽车消费已经摸到顶,预计会有个三年左右的回调,就像美国、西欧、日本经历的一样。

当时,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发虚。毕竟一时的专家和高管都说,等一等,一会儿就能挺起来,市场马上就好。放心放心,这次肯定和之前/别人不一样。

但数据不会骗人。为此,我特地找到了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老师,和她对着产销曲线反复核对,直到她拍板数据不会骗人,才定下了如上标题。

后来那句“这是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一语成谶,如今再逛车展,满是物是人非的感慨。

93款全球首发车、1085台展车、近六成是新能源车占比,瞅着白云机场的日报标题,感觉有些不真实。

说起今年车展,感觉是人少了,声小了,展台宽了,销售急了。

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雷军和周鸿祎,一红一绿堪比最大网红;余承东喊着遥遥领先;当时最火热的话题是,企业家应该当网红。如今这个秀场逐渐成为冷静的销售练兵场。

在这背后是车市的寒意阵阵,是华为乾崑系统装机量破百万的震撼,是合资品牌想着对外证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是一场关于流量、技术与生存权的重构,已进入深水区。

展台更宽了,人流更疏了,声音更静了,而暗流,却更汹涌了。

展台变宽了,氧气更少了

挤,是往届车展的主旋律。人挤人,车挤车,发布会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A品牌的高音炮还没熄火,B品牌的鼓点已震天动地,媒体夹在中间,如同置身于一场没有指挥的交响乐现场,耳朵嗡嗡作响,脚步踉踉跄跄。

今年,这种少了点躁。

最直观地感受是空间。展台的面积似乎被拉宽了,车与车之间、展台与展台之间,不再那么咄咄逼人,留出了足够的踱步空间。

人流也显得更为有序,不再有那种不看就亏了的紧迫感,媒体可以停下来,好好看看车。或许与参展品牌的精简有关,曾经的常客缺席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MINI的展台,品牌设计总监Holger Hampf穿着中西风格融合的套装,和我聊着,“市场非常喧嚣,大家都想去竞争。遗憾的是,好像谁声音大谁就赢了。我们并不想声音那么大,我们想更加安静,让设计来说话。”

在寸土寸金的战场上,敢于务虚,这大概也就是Old Money特有的贵气吧。

从容之下,是更为激烈的暗战。即便是媒体日,各大展台的销售顾问早已全副武装,介绍、留资一气呵成。

这背后,是1-11月车市销量同比下滑的冰冷现实,赶在12月底新能源购置税退坡前,多买一台车,就能节省一笔企业补贴的成本。

当市场从增量博弈进入存量厮杀,每一张名片的递出,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挥别车展,车企另立山头

变化的不只是物理空间,车展的概念也大变样。

曾几何时,广州车展是下半年新车发布的黄金档期,不只是临近年底抢着再卖一把,更是把拳头产品、关键技术拉上舞台,给全年攒底定调的重要仪式,发布会一个接一个,恨不得把所有重磅炸弹都在这一天内引爆。

“拜托,xx老师,你要来现场哦,别提前走。”记者成为稀缺资源。

今年,这种扎堆上市的盛况,却有了微妙的变化,车企不再渴求扎堆在车展,乃至在广州蹭热度。

仅11月18日一天,就有三场重大发布:

西南有上汽通用五菱四十周年,讲述自己的品牌奋斗精神,同期发布了中国首个车企发布的小微经济信心指数;

华东有吉利帝豪第5代正式发布,用了十五年,销售400万台,作为中国车的标杆行销全球。

华南有岚图泰山上市,作为一款豪华SUV,携手高端MPV岚图梦想家、高端轿车岚图追光L一起,为岚图汽车补齐了“三旗舰”拼图中压轴的重要一块。

相比之下车展,反而更像是一个成果展示厅,而非新闻发布厅。这背后,是一种流量自信的崛起。

车企们越来越意识到,与其在车展这个巨大的信息广场里与数百家品牌争夺用户那短暂的注意力,不如回到自己的根据地,用更精准、更沉浸的方式,与自己的目标用户深度沟通。

无论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体验店,抑或像我在零跑展台受邀接受采访的网红小姐姐小敖开极氪,日常就在极氪车里直播、聊天,将车本身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有温度的IP。

广州车展上,理想汽车带来的VLA自动充电、防御性AES紧急转向等技术,正将智能汽车的前沿创新,转化为补能无感、出行安心的用户日常体验。极氪9X、009组成的豪华9系双旗舰亮相广州车展,在《人民的名义》中扮演达康书记的吴刚和扮演祁厅长的许亚军来到极氪展台现场,引发关注。

这种私域流量的运营,让车企不再完全依赖车展这样的公域流量池。这与我们这些自媒体人的心路何其相似?与其在大平台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不如深耕自己的小天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华为爱的告白:我的每一段,都是真心的

多年后,回顾这场车展,我最后记住的,大概是华为乾崑系展台,几十辆不同品牌的车型,此刻不再是对手,而如同列阵的士兵,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蔚为壮观。

这不仅仅是一个展台,更像一个宣言:一个以H(Huawei)为核心的新汽车价值链时代,已经强势降临。

曾几何时,提前零部件巨头,博世和大陆是绝对的全球王者,只有他们可以仅仅用一个字母的昵称替代,B and C.

如今,H(Huawei)+的组合,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构着产业的话语权。

在阿维塔的展台,我亲耳听到其董事长王辉在台上证明与华为的关系,强调历史最悠久、合作最早、合作最深。

这番证婚词般的发言,背后是车企在新价值链中的站队:一方面,拥抱华为意味着能快速获得顶尖的智能化能力,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当大家都用上了华为的大礼包,如何避免同质化,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灵魂,又成了新的难题。

结语:在相似中,捕捉不同的心跳

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琶洲展馆,想起2018年那个喊着至暗时刻的自己,再看如今的车展:展台宽了,声音小了,人心却更沉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不同,是销售眼里的焦虑,是车企对流量的清醒,是华为重构价值链的野心,也是老品牌守住灵魂的倔强。

作为跑了车展十年的观察者,我不再执着于抢热点,而是更愿意记录这些不同——它们是产业变革的心跳,是中国汽车业从狂热到清醒的蜕变。

下一站,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和我的自媒体,都会继续蹲守,记录每一个真实的瞬间。

-

文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