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亚马逊宣布裁员 1.4 万人,并进一步加大AI投入

亚马逊最近又裁员了,这次是1.4万人。消息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公司不是刚赚了大钱吗?财报明明写着营收增长13%

亚马逊最近又裁员了,这次是1.4万人。

消息一出,网上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公司不是刚赚了大钱吗?

财报明明写着营收增长13%,利润涨了35%,怎么还要裁人?

也有人说,这不就是AI干的嘛,机器开始抢饭碗了。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要真正看懂亚马逊这步棋,得从三个层面入手:

一是它过去几年到底膨胀成什么样,二是AI到底在公司里干了什么活,三是它现在面对的外部压力有多大。

把这三层理清楚,你会发现,裁员不是危机,而是一次主动调整;

AI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被用得很克制的工具。

先说第一层:疫情那几年,亚马逊确实“吃得太撑”。

2020年到2022年,全球线下停摆,大家只能上网买东西。

结果就是,亚马逊的仓库爆满、快递爆单、云服务订单排到明年。

为了应付这波需求,公司两年内招了50多万人,全球员工总数一度冲到160万以上。

光是公司职员(非仓库工人)就从20万涨到35万。

这相当于凭空建起一座中等城市,而且建得特别快。

快,就有问题。

很多岗位是临时拼凑的,流程没理顺,人多了反而互相扯皮。

一个简单的审批,可能要过五六个经理的手。

开会越来越多,决策越来越慢。

CEO安迪·贾西自己都承认,公司“层级太多,效率变低”。

这就像一辆跑车,引擎没坏,但车上堆满了行李,跑不快了。

现在疫情红利退潮,消费回归常态,电商增速放缓,企业客户也开始精打细算,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地用云服务。

这时候,那些“为高峰准备的冗余人力”就成了负担。

不是公司没钱发工资,而是这些人干的活,已经没那么必要了。

所以,裁员的第一动因,其实是“去泡沫”:

把疫情期间膨胀出来的水分挤掉。

这不是崩溃,而是回归正常。

再说第二层:AI到底在亚马逊干了什么?

很多人一听到“AI裁员”,就想象机器人把人轰出办公室。

其实没那么戏剧化。

AI在亚马逊干的,大多是那些重复性高、规则明确、但又需要大量人力的“流程性工作”。

比如,内部客服。

以前员工要报销、调岗、查福利,得找HR或者发邮件,来回折腾好几天。

现在亚马逊内部有个AI助手,能自动回答80%以上的常见问题,还能生成申请表、跟踪进度。

再比如,供应链调度。

过去要靠经验丰富的计划员盯着库存、预测销量、安排补货。

现在AI模型能实时分析销售数据、天气、节假日、甚至社交媒体热度,自动给出补货建议,准确率比人还高。

还有代码生成。

AWS的工程师写新功能时,AI能自动补全代码、检查漏洞、生成测试用例。

一个人干的活,现在效率翻倍。

这些都不是取代“创造性工作”,而是把人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去做更需要判断和沟通的事。

但问题来了:

如果AI能干这些活,那原来干这些活的人怎么办?

答案很现实——岗位没了。

尤其是那些处于中间层级、主要职责是“传递信息”“整理表格”“协调流程”的中层员工,最容易被优化。

他们的工作价值,在AI面前被大幅压缩。

所以,这次裁员的重点,不是仓库工人,也不是顶尖工程师,而是企业部门里的中层白领。

他们不是表现不好,而是岗位本身正在消失。

这就像当年会计电算化,不是会计不努力,而是Excel和财务软件让手工记账成了历史。

第三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亚马逊正在打一场“看不见的仗”。

表面上看,亚马逊还是全球电商和云服务的老大。

但它的优势正在被蚕食。

在云服务领域,微软Azure和谷歌云这两年增长迅猛,尤其是AI模型服务这块,微软靠着和OpenAI的合作,抢走了不少大客户。

谷歌则用自家的TPU芯片和Gemini模型,把Anthropic这样的顶级AI公司绑得死死的。

而亚马逊的AWS,虽然体量大,但在AI生态整合上慢了半拍。

它没有像微软那样早早押注一个明星模型,也没有像谷歌那样把芯片、模型、应用全链条打通。

结果就是,客户开始犹豫:

要不要把未来押在AWS上?

这时候,亚马逊必须证明自己“能打”。

怎么证明?

砸钱建数据中心,自研AI芯片,绑定Anthropic这样的顶级玩家。

你看,就在宣布裁员的同一天,亚马逊说它的“雷尼尔计划”数据中心已经完工,里面装了50万块自研的Trainium2芯片,年底要冲到100万块。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光是这个项目就花了110亿美元,全年AI相关资本支出预计超过1200亿。

但钱从哪里来?

总不能一边大手大脚花钱,一边还养着一堆低效岗位。

所以裁员和投AI,本质上是一体两面:

砍掉低效支出,把资源集中到最可能决定未来胜负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很买账。

裁员消息一出,亚马逊股价不跌反涨。

投资人看得很清楚:这不是收缩,而是聚焦。

在一个增长放缓的时代,能主动瘦身、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公司,才值得长期持有。

那么,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首先,别被“AI取代人类”这种宏大叙事吓住。

AI取代的从来不是“人”,而是“某些类型的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主要是按流程操作、整理信息、写标准报告,那确实有风险。

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理解复杂情境、协调多方利益、做出价值判断,那AI短期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成为你的助手。

其次,职场的评价标准正在变。

过去,努力、听话、按时完成任务,就能保住饭碗。

现在,光这些不够了。

你得会用工具,尤其是AI工具。

不是要你变成程序员,而是要知道怎么用AI提升效率。

比如,市场人员可以用AI快速生成活动方案初稿,再用自己的经验优化;

管理者可以用AI分析团队数据,发现潜在问题。

会用AI的人,和不会用的人,产出差距会越来越大。

最后,别指望公司会永远保护你。

亚马逊这次裁掉的,不乏绩效优秀、工作多年的员工。

不是公司无情,而是商业逻辑变了。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组织必须保持灵活。这意味着,个人也得学会“动态适应”:

不断学习新技能,拓展能力边界,让自己始终处于“不可轻易替代”的位置。

回到开头的问题:亚马逊为什么一边赚钱一边裁员?

答案是,它在为下一个十年做准备。

电商和云服务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AI驱动的效率时代刚刚开始。

在这个新游戏里,规模不再是护城河,敏捷和精准才是。

对亚马逊来说,裁员不是终点,而是调整姿态的开始。

对打工人来说,焦虑解决不了问题,行动才能。

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想想怎么让AI为你所用。

毕竟,工具从来不会淘汰人,淘汰人的,永远是停滞不前的自己。

在这个变化加速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而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抱怨,不是躺平,而是持续进化。

亚马逊在这么做,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