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我们或许玩得不比德国人早,但要说“炮火洗地”,1979年那一仗,中国炮兵用实力告诉全世界:谁是真正的王者。那可不是普通的火力覆盖,而是一场让对手从战术层面到心理层面,都被彻底重塑的钢铁风暴。
时至今日,许多军事学者回顾起来,依然认为那是现代战争中,炮兵主导战场的一个经典注脚。

要说1979年,最让各国瞠目结舌的,莫过于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炮兵的运用。当时,在谅山前线,我军集中了数十个炮兵团的庞大兵力。
总攻发起的那一刻,成百上千门各式火炮——从拖着橘红色尾焰的火箭炮,到怒吼的重型加农炮——在同一时间发出咆哮。刹那间,天空被染成暗红色,越军阵地被一片火海笼罩。
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砌,更是精密计算的结果。炮火像犁地一样,将越军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雷场、铁丝网一层层地掀翻、摧毁。炮击过后,越军阵地往往已面目全非,其号称精锐的部队在物理上和意志上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中国军队对炮兵的极度重视,其实根植于漫长的革命战争史。从红军时期开始,由于步兵武器极度匮乏,“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每一门缴获的火炮都被视为珍宝。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更是深刻领悟到,没有强大炮火,就很难攻克国民党军和美械装备部队的坚固城防。我们从“小米加步枪”一路走来,比谁都懂得“炮弹是真理”的硬道理。
这种对火炮的执着和运用经验,经过朝鲜战争的进一步淬炼,已经融入了中国军队的基因。所以,当1979年需要展示决心和实力时,这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炮兵部队,毫不犹豫地亮出了磨砺已久的锋利獠牙。

谅山的炮火,其意义远超一次战术胜利。它首先彻底打乱了对手的军事部署和心理防线,让其深刻认识到在边境挑衅所需付出的惨重代价。这一仗,打出了边境地区几十年的总体和平。
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自身开始向现代化加速转型。军队高层清醒地看到,虽然炮兵威力巨大,但在指挥协同、火力反应速度、精确打击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炮兵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地苦练精炼。
于是,我们看到了后来集团军中建制化、高度机械化的炮兵师、旅;看到了射程覆盖无缝衔接的炮兵火力体系;更看到了如今融合了无人机侦察、卫星定位和数字化指挥系统的“智能炮兵”。

他们早已摆脱了单纯“面积覆盖”的旧模式,进化为一支具备高效“点穴”能力的战略力量。
1979年,那场山崩地裂的炮击,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辉煌,更是一次战略上的宣言。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在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时不容置疑的决心与实力。
从此,“不要在地面战争中与中国炮兵交手”,成了各国军界心照不宣的一条准则。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