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巴西最新消息 11月25日,巴西官方对东方大国、摩洛哥和墨西哥等国的食品级磷酸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一消息在外贸圈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巴西刚在6月终止了一次对食品级磷酸的反倾销调查,理由是申请方证据不足;可才过去不到五个月,11月21日,它又卷土重来,再次对中国、摩洛哥和墨西哥的相关产品发起新一轮调查。这回,连调查问卷都已开始发放,30天内必须提交答卷——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出口企业已经坐不住了。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我们多看一眼?因为这不是一纸公文那么简单。食品级磷酸,听起来冷门,其实是碳酸饮料、肉制品、乳制品里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生产国之一,过去几年靠着稳定品质和成本优势,在南美市场站稳了脚跟。但如今,这张“入场券”可能被重新审核,甚至加税封堵。 更让人警惕的是,巴西素有南美经济“风向标”之称。一旦它最终裁定征收反倾销税,阿根廷、智利这些邻国很可能跟进效仿。届时,整个拉美市场的大门可能不是缓缓关闭,而是砰然一声关上。这对那些年出口额不过几百万美元的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他们既没能力承担应诉动辄数十万美元的法律和会计成本,也扛不住半年调查期内订单的突然冻结。 大企业或许还能靠海外设厂、转口贸易或并购本地公司来缓冲风险,但小厂怎么办?它们往往只有一两个核心客户,一笔订单就是半年营收。现在客户不敢下单,怕万一未来被追溯征税;新客户又观望不前,生怕踩进贸易摩擦的雷区。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不确定性,比直接拒之门外更伤人。 有意思的是,这次发起调查的仍是同一家巴西公司——ICL Aditivos e Ingredientes Ltda.。它在今年6月的失败后,仅隔几个月就重整材料再战,说明其背后有强烈的保护诉求。而巴西官方选择受理,也透露出一种信号:在全球供应链重构、本土制造业焦虑加剧的背景下,贸易救济工具正被频繁当作“盾牌”使用,哪怕对手并未真正“倾销”。 事实上,中国食品级磷酸的出口价格长期处于合理区间,利润率并不夸张。很多产品甚至通过了欧盟、美国FDA等更严苛的认证。问题不在于我们卖得太便宜,而在于对方觉得“你太能打了”。当一个国家的产业无法在公平竞争中胜出,就容易转向行政手段寻求庇护。 面对这种情况,光喊“不公平”没用。企业得立刻行动:一是认真填写问卷,用真实数据证明自身定价逻辑;二是联合行业协会,争取集体应诉降低成本;三是考虑多元化布局,别把鸡蛋全放在南美一个篮子里。政府层面也可通过WTO机制或双边对话,推动规则透明化,防止调查沦为贸易保护的遮羞布。 让我担心的是,这类“短周期反复调查”会不会成为新常态?如果今天查磷酸,明天查柠檬酸,后天查维生素C,那中国食品添加剂出口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而这些看似细分的化工品,恰恰支撑着全球食品工业的日常运转。 全球化走到今天,早已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如何共存共荣。巴西需要安全可靠的原料供应,中国企业也需要稳定的海外市场。与其筑墙设卡,不如坐下来谈标准、谈互认、谈合作。毕竟,一瓶可乐里的磷酸,不该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