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藏号战列舰在莱特湾海战时,没有清空甲板的情况下,460毫米主炮发射了对空弹导致高炮组100多号人被震伤,并有50余人被强大的冲击波震入海中,而且所有的高炮光学瞄准设备被炮声震碎了。 1944年10月24日,在锡布延海域,美军第三舰队飞机发动多波攻击,武藏号作为中央部队主力,面对密集机群开始防空作战。舰上高射炮组使用25毫米机炮和机枪组织火力网,这些炮在1944年改装时加了不少开放式位置,没有炮盾保护,操作起来暴露风险大。25毫米炮采用15发弹夹供弹,炮组分成三组九人,一组负责射击,一组卸弹,一组装弹,形成闭环操作,确保连续火力输出。主炮发射前,按照标准流程,有几分钟警报铃响起,提醒高射炮组拆下光学瞄准设备并撤入舰内避难区,避免主炮冲击影响。但当时战场环境复杂,美军飞机低飞投弹,爆炸声和炮火噪音很大,很多船员没听到警报,继续留在甲板上坚守岗位。武藏号主炮转向天空,发射三式对空弹,这种弹在空中爆炸散布碎片,形成弹幕试图拦截飞机,但实际瞄准精度低,效果一般。 主炮开火时产生的冲击波强度大,没有清空甲板导致高炮组直接承受压力,100多号人被震伤,50余人被气浪推落海中,所有高炮光学瞄准设备也被炮声震碎,无法继续使用。根据幸存船员回忆,日本舰艇高炮操作常常靠直觉射击,没有光学设备时命中率反而更高,开火凭经验,击中靠运气。三式弹虽然设计用于防空,但实战中很难准确覆盖机群路径,美军飞机灵活机动,继续突破防线投下炸弹和鱼雷。主炮开火后,一枚三式弹在1号炮塔中枪管内爆炸,损坏了提升机构,可能因为先前炸弹碎片卡住。这次事件暴露了大和级战列舰防空设计的局限,主炮作为辅助防空手段时,对自家船员安全考虑不足,改装后的开放式高炮位加剧了问题。整个过程显示,日本海军在面对 carrier-based aviation 时,火力协调存在漏洞,主炮威力虽大,但副作用也明显。 美军飞机持续攻击,武藏号先后中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舰身多处进水,倾斜逐渐加剧。下午时分,舰速降到12节,多数高射炮已无法运作,机动能力弱化。舰长猪口敏平在桥楼指挥,下令损管组抽水和灭火,但损伤太重,舰尾开始下沉,海水涌入机舱。舰体倾斜到15度左右时,他发出弃舰命令,船员开始从侧边进入海中,使用救生设备漂浮。武藏号在下午4时多完全沉没,带走超过1000名船员,包括猪口敏平本人,他选择留在岗位,随舰下沉。 幸存者被附近驱逐舰救起,总共1023人阵亡,剩余人员讲述了当天攻击细节。中央部队损失武藏号后,实力减弱,继续前进但在萨马岛海域遭遇抵抗,最终撤退。日本海军在太平洋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无法组织有效反攻。这次海战标志着日本海军主力舰时代结束,空中力量主导战场的趋势确立。猪口敏平的结局就是随舰阵亡,他的指挥经历以这种方式收尾,日本海军整体损失加速了战争结束。整个莱特湾海战,美军通过空中优势压制日军舰队,奠定菲律宾战役基础,后续影响延伸到整个太平洋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