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曾表示,中国汽车在发动机技术上落后国外几十年,德国人把发动机热效率做到40%,而中国车企连30%都费劲。而时间到了2024年5月28日,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其发动机热效率达46.06%,达到当前量产发动机全球最高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阶段,深受外部技术制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依赖苏联援助,发动机设计图纸全靠进口,生产依赖手工操作,自动化水平近乎为零。热效率普遍在20%到25%徘徊,远低于国际标准。那时,国内材料科学和精密加工滞后,铸件易裂,组装精度不足,导致发动机抖动和过热频发。整个产业链薄弱,核心部件如缸体和活塞环多为仿制,难以形成自主体系。这种局面持续多年,制约了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也让本土企业长期处于学习者角色。 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和技术成为主流路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合资工厂如雨后春笋,德国和日本的喷射系统、变速箱陆续落地。企业通过市场换技术,获取现成部件,但自主消化吸收难度极大。热效率虽从25%缓慢爬升至28%左右,却仍与欧美日差距拉大。德国凭借材料优化和制造精度,将热效率稳定在38%到40%,而中国车企在本土供应链不稳的情况下,加工偏差常达0.1毫米,燃烧效率低下。市场订单依赖进口核心件,自主研发资金和技术人才短缺,行业整体竞争力停留在低端制造层面。 进入新世纪,王传福的发言直击要害。他在行业论坛上指出,中国发动机技术落后国外几十年,德国人把热效率做到40%,本土企业连30%都费劲。这番话基于当时现实:本土车企多依赖外购,研发投入不足,热效率瓶颈源于燃烧技术、材料工艺和结构优化的全面缺失。国际巨头如丰田和本田已探索出高效循环体系,而中国工厂仍挣扎于基础校准。言论虽尖锐,却激发了行业反思,推动企业加大自研力度。 比亚迪DM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本土插电混动领域的关键突破。2008年,第一代DM技术问世,全球首款量产插电混动车F3DM上市,热效率约37%,百公里油耗5.9升。那时,技术仍借鉴国际路径,但比亚迪开始布局电池自产,奠定以电为主的架构基础。第二代DM于2014年迭代,引入双模系统,热效率升至38%,续航延长,但仍受限于发动机优化。第三代DM-i在2020年推出,骁云1.5L发动机热效率达43%,创当时全球量产纪录,亏电油耗降至4升,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 第四代DM-i技术在2023年进一步精进,热效率维持43.04%,但通过EHS电混系统,功率密度提升,亏电油耗降至3.8升,综合续航达1200公里。比亚迪在此基础上,全栈自研从电池芯到控制软件,减少外包依赖。技术迭代的核心在于压缩比提升、气道设计优化和点火性能强化,结合低压EGR和高压直喷,燃烧效率大幅提高。市场反馈强劲,2023年比亚迪插混销量增长85%,占全球份额领先。 2024年5月28日,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06%,获中汽研认证,创全球量产最高纪录。技术采用以电为主架构,插混专用1.5L发动机最大功率74kW,扭矩126N·m。EHS系统功率密度达70.28%,能量路径缩短20%,亏电油耗低至2.9升,综合续航2100公里。 第五代DM技术的落地,显著提升整车节能和减排效果。相比丰田THS-II的41%和本田i-MMD的40.5%,比亚迪数据更胜一筹。纯电模式占比达85%,城市工况下油耗接近零。车型搭载双电机,EHS120版本功率120kW,适用于入门级,EHS160达160kW,匹配中高端。材料选择全程自控,缸体耐热性增强,传热效率优化。 进入2025年,中国汽车发动机技术整体进步加速。比亚迪第五代DM OTA升级,将热效率微调至46.1%,渗透率升至35%,碳排放降15%。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产量3128.2万辆,2025年前三月持续增长。混动市场进入深耕期,合资企业跟进布局,中国品牌如长安和吉利迭代增程系统,热效率普遍超42%。《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报告指出,多元化动力争夺激烈,插混和增程占比超30%。本土企业打破传统价值链,电动化投入驱动全球化扩张,零部件自给率达80%以上。 全球视野下,中国发动机技术的跃升贡献显著。比亚迪DM系列从2008年起迭代五代,推动插混从 niche 到主流。2025年,欧洲订单涌入,泰国组装线启动,海豹06出口量翻番。相比德日美早期37%热效率,中国方案以全栈自研降低成本20%,续航延长一倍。行业报告显示,2025-2030年增程汽车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25%,中国份额占全球一半。这场变革源于国家节能新能源汽车规划,产业链积累和持续投入,让本土技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输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