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

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不料,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1987年夏天的那个会议室里,东风-17导弹的测试数据摆在桌上,干扰问题像堵墙一样卡住进度。团队里大家伙儿七嘴八舌,觉得加反电子系统是条稳当路子。可祝学军一句话砸下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这想法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现场就炸了锅,有人直摇头。可她认定这路子对头,这背后藏着啥玄机?导弹研发的瓶颈,怎么就让她给撬开了? 辽宁沈阳,1962年12月,祝学军出生在个普通工薪家庭。爸是工厂技术员,妈教小学,家里书架上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科普书。小时候她就爱琢磨那些力学道理,长大点,风吹树叶的轨迹都能让她想半天。进了中学,数学物理是她的拿手好戏,竞赛奖杯攒了不少。1980年高考,她考上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大学四年,她不光埋头书本,还钻实验室,搞导弹制导的模拟计算。毕业论文优化导航算法,拿了校级奖。1984年硕士毕业,她直接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基础导航校验干起。那里头数据一堆,她每天对参数,找偏差,领导很快就看上她这份细劲儿。1986年,调到东风-17项目组,管飞行控制设计。那时候项目正卡壳,导弹突防能力弱,外部干扰一多,轨迹就乱套。 东风-17研发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中国导弹技术那时还得一步步追。1987年,项目到关键节点,测试场数据明摆着:导弹飞一半,敌方雷达信号一搅和,就偏航。团队开会,主流声音是加电子对抗模块,硬扛过去。方案图上电路线密密麻麻,重量和速度都得让步。祝学军听着听着,合上本子发言:“加那些东西,治标不治本。干嘛不从外形和轨迹上想,让雷达抓不住影子?”她讲的核心是乘波体设计,用特殊结构压低回波信号。现场安静了会儿,有人嘀咕这太科幻,操作起来难上加难。可她不松口,数据摆在那儿,反射截面低了,导弹就隐了身。 这思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祝学军从大学起就啃钱学森弹道理论,那套跳跃轨迹在大气层边缘玩得转。她把这和激波升力结合,导弹高速下稳得住,还能变道。材料上,挑耐高温复合层,扛热还吸波。团队起初半信半疑,风洞试验数据一轮轮来,早几次反射系数降得慢,士气有点低。她带着人推理论,调参数,上百次迭代后,信号终于扁平了。导弹不光躲干扰,速度还超五马赫,轨迹机动自如。这下,东风-17的突防本事上台阶了,成了高超音速武器的种子。 说起这事儿,得提中国导弹路走得不容易。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从跟跑到并跑,靠的就是这种钻劲儿。祝学军那句“让导弹消失”,听着接地气,其实是抓住了隐身技术的要害。传统导弹易被锁,敌方反导系统一围,就麻烦。她这法子,从被动变主动,导弹像幽灵一样滑过去。国际上,美国智库后来直呼,现成反导扛不住东风-17的变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东风-17方队亮相,速度快、轨迹怪,低可探测性让外媒傻眼。这不光是技术牛,更是给国家安全加了层保险。 研发过程长着,从1987年起步,到2019年定型,中间关卡多。团队集体攻关,祝学军负责总体设计,她优化外形,融进钱学森弹道,让导弹在大气层“打水漂”。这设计好就好在快且隐,敌雷达难锁定。材料选对路,复合层减反射,轨迹跳跃捉摸不定。早期试验失败常见,数据不理想时,大家伙儿咬牙磨。终于,雷达信号降下来,导弹性能超预期。东风-17不只解了干扰,还推高了整体水平。中国导弹从这儿开始领跑,亚太战略格局稳了。

评论列表

威哥
威哥 2
2025-11-09 05:51
低调!要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