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拒绝“充电刺客”!成都开始整治共享充电宝

有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左右,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突破160亿元,同比增长28%。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80亿元,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日均使用频次超1.2亿次。充电宝场景应用不断渗透,从餐饮、交通等传统场景向文旅景区、工业园区、乡镇集市等垂直领域延伸,三四线城市覆盖率同比提升42%,县域市场订单量占比达35%。

但是用过共享充电宝的朋友,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明明只用了几分钟,却要按照1个小时扣费,想要归还充电宝,却找不到机柜。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在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召开共享充电宝行业规范发布会,正式发布《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美团、怪兽、悟空、街电(搜电)、小电、闪葱、咻电(豹力充)、考拉8家主流企业现场签约,其运营点位覆盖成都全市95%以上,标志着成都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规范化治理新阶段。

此次发布的公约针对性推出七大治理措施,直击行业乱象:

明码标价杜绝“糊涂账”

企业须在租借页面、设备机身显著位置,用清晰字体公示实时价格、计费周期(如“15分钟X元”)、单日封顶价及押金退还政策,禁止“扫码后才显示费用”的隐性收费行为。

免费时长+精细计费降成本

统一设置不少于5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长,供消费者测试设备;计费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首个计费单位仅在超出免费时长后开始计算,彻底取消“不足1小时按1小时收费”的不合理规则。

电量不低于50%才出借

明确充电宝出库前须检测电量,出借时电量不得低于50%;若因特殊情况(如临时调配)低于标准,须在租借界面弹出醒目提示,保障消费者应急充电需求。

清理“霸王条款”划责任

厘清品牌方、合作商、运营方的责任边界,严禁合同出现“免除企业设备故障责任”“加重消费者逾期赔偿义务”等不公平条款。

非用户原因无法归还可免责

企业需通过后台实时监控机柜空位,及时调配补充;消费者因“网点关闭”“机柜满仓”无法归还,核实后可暂停计费;因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导致无法归还的,免除本次使用费用。

48小时内响应消费投诉

所有共享充电宝设备须粘贴客服电话,官方APP、小程序开通在线客服通道;消费者投诉后,企业须在48小时内受理并反馈解决方案,逾期未处理的将被市消委会通报。

老化设备定期“体检”

产品出厂前需抽样送第三方机构检测,运营期间每月至少1次巡检维护;发现外壳破损、充电接口故障、电量虚标等问题的设备,须24小时内回收检修,禁止“带病上岗”。

“公约不是‘一纸空文’,我们将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成都市消委会秘书长庄卫兵表示,11月起将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共享充电宝消费评议,通过暗访调查、用户问卷等方式,检查企业是否落实公约要求,结果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对违反公约、多次被投诉的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将依法开展约谈,情节严重的将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