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找韩国电池,中国厂被晾一边,全球供应链悄悄变天 特斯拉最近这波操作确实让不少人瞅着犯嘀咕:放着常年合作的中国电池厂不用,非要凑韩国三星 SDI 的热闹,一谈就是 148 亿元的储能电池大订单。 要知道这可不是头一回,之前芯片、车用电池就找过三星电子、LG 新能源,现在连储能这块 “基本盘” 都要换伙伴,难免有人觉得 “中国厂被晾一边,全球供应链要变天了”。 可要是真这么想,那压根没看透这背后的门道。 先得说句实在的,特斯拉跟中国电池厂的交情可没断。之前上海超级工厂的 Model 3、Model Y,大半用的都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也早就进了供应链。 就算现在谈三星 SDI,也只是新增合作伙伴,不是把中国厂商一脚踢开。 毕竟 148 亿看着多,跟特斯拉全球每年近千亿的电池采购量比,也就是块 “补充拼图”。 真要把中国厂晾一边,特斯拉自己先扛不住,要知道 2025 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国企业占了 68.9% 的份额,韩国三家加起来才 16.4%,这盘子可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那特斯拉为啥非要舍近求远找韩国厂商?核心还是绕不开地缘和政策的弯弯绕。 就说美国的 IRA 法案,对储能电池的原产地卡得特别死,要是用的不是北美或者盟友国家的电池,就拿不到大额补贴。 特斯拉在得州、内华达的储能工厂要想吃补贴,找三星 SDI 这种在韩国、美国都有产能的厂商,比用中国电池省不少成本。 再者欧洲那边也有类似的 “本土供应链” 要求,三星、LG 的电池厂离特斯拉的德国工厂近,物流和合规成本都低,说白了这就是笔 “政策账”,跟中国电池的质量、价格没多大关系。 更关键的是,“中国厂被晾一边” 纯属误读,中国电池企业早把主动权攥在手里了。 三星 SDI 就算拿到订单,技术上也没拉开代差 —— 比亚迪的储能电池循环寿命能到 1.2 万次,宁德时代的 “神行电池” 能量密度比三星同类型产品还高 5%。 而且中国厂商早就在海外布局了,宁德时代在墨西哥建的工厂下个月就要投产,刚好供应特斯拉得州工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基地也在调试设备,欧洲市场的订单根本丢不了。 说白了,特斯拉找韩国厂商是 “应付本地政策”,真正的核心产能还得靠中国供应链撑着。 至于说 “全球供应链悄悄变天”,倒不如说是 “供应链更懂变通了”。 以前特斯拉可能图省事,主要靠中国厂商供货; 现在为了适应不同国家的政策,搞 “多供应商策略”,但这压根动摇不了中国电池产业的根基。 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亿纬锂能的增速都超过 60%,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里中国占了六家,这实力不是靠单一订单就能撼动的。 说到底,特斯拉换伙伴更像场 “战术调整”,不是 “战略转向”。 中国电池厂既没被晾着,全球供应链也没到 “变天” 的份上 —— 毕竟真要比技术、产能、成本,中国厂商的底气摆在这儿。 等到中国企业的海外工厂全面投产,特斯拉说不定还得回头加订单。你们说,这波到底是谁更离不开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