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3日,朝鲜导弹总局通过朝中社官宣,10月22日已顺利完成一项重要武器系统

10月23日,朝鲜导弹总局通过朝中社官宣,10月22日已顺利完成一项重要武器系统试验,两枚高超音速飞行体精准命中目标,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半个月前美韩在济州岛周边开展的联合演练还在热议“朝鲜核攻击情景”,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编队的反潜与反导演练刚落幕,朝方就用这种实打实的技术展示给出了回应,这种精准的时间点选择,本身就透着不容忽视的信号。   朝鲜方面明确表示,这款新型武器的尖端性能,实实在在印证了该国自卫国防技术的持续升级,也是国防力量发展计划里的关键一步。   早在2016年试射“北极星”1弹道导弹后,该国就已将高超音速武器纳入战略发展方向,2021年劳动党八大更是将其列为国防现代化五大核心任务之首,甚至专门在金正恩国防大学设立“11号学院”,每年培养150名专项技术人才,这种系统性布局为技术升级埋下了伏笔。   从2021年9月“火星-8”首次试射成功,到2022年“火星-16”实现120公里横向机动、继而突破至240公里旋转机动,再到2023年大功率固体燃料发动机落地,技术迭代的轨迹清晰可见,此次试验显然是这条升级路线的最新成果。   这款新型武器的尖端性,藏在对传统反导体系的精准突破里。高超音速武器的核心威慑在于5马赫以上的速度与复杂变轨能力,朝鲜此次试验的飞行体显然深谙此道。   要知道2022年“火星-16”试射时就已达到10马赫速度,这意味着导弹从发射到抵达首尔上空仅需1分钟,留给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更棘手的是变轨技术,当年“火星-16”的旋转机动让7米长的滑翔体成功规避模拟拦截,而如今的新型号只会在此基础上精进。   反观美韩依赖的“萨德”系统,原型机虽号称拦截弹道导弹成功率84%,但面对高超音速目标却暴露短板——其雷达作用距离仅200公里,拦截弹燃料耗尽后机动过载不足,第一次拦截失败便无补救机会。即便美军计划升级的“萨德-6”,至今仍未定型亮相,与朝鲜连续成功的试射形成鲜明对比。   朝鲜早已跳出单一技术试验阶段,转向武器系统的实战化打磨。“火星-16”与“火星-18”均采用多轴机动发射车,配合安瓿化燃料系统,能将液体燃料在弹体内储存数月,彻底改变了传统液体导弹发射准备时间长的弊端。   2024年试射的“火星炮-16B”更是搭载固体燃料发动机,进一步提升了机动隐蔽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种从燃料到发射平台的全方位优化,让武器真正具备了实战威慑力。   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公开承认,现有反导系统对这类末端变轨目标拦截成功率极低,美军虽紧急调整“萨德”雷达指向、增加探测层次,却也只是临时的“补丁式”应对,根本问题始终无解。   这一切都精准契合朝鲜的国防发展蓝图。金正恩曾明确表示,高超音速武器要“可靠牵制太平洋地区内任何对手”,此次试验显然在兑现这一目标。   从2021年提出研制项目到2025年形成稳定战力,短短四年间完成从技术摸索到实战部署的跨越,恰好呼应了“国防科学发展五年计划”的时间节点。   这种按部就班的突破,远比零散的技术展示更具威慑力——它证明朝鲜已建立起成熟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生产与部署体系,11号学院培养的技术人才正在持续为这一体系输血,而固体燃料发动机、高超音速滑翔体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更让国防力量升级有了坚实支撑。   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质上是对这种技术突破与战略决心双重叠加的反应。当美国还在为“萨德”系统的升级难题头疼,韩国纠结于反导体系的漏洞时,朝鲜用两枚精准命中的飞行体给出了答案。   这种升级不是孤立的技术行为,而是其自卫国防战略的必然结果,每一次试射都是对地区安全格局的重新校准,也让外界清晰看到其国防力量发展计划正在稳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