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

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本是荷兰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业务部,专门生产功率半导体这类技术门槛不高、利润微薄的基础元件,2015年营收仅12亿多美元,只占恩智浦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在当时就是个被嫌弃的“拖油瓶”。   荷兰企业自己都没打算好好经营,2016年干脆打包卖给了中国财团,拿了27.5亿美元的现金就抽身离场,相当于把手里的“包袱”顺理成章甩给了中资。   三年后闻泰科技又花36亿美元接手,算上融资成本总耗资突破330亿人民币,创下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并购纪录,这每一分钱都是中企实打实的投入。   接手之后,中企没让这笔投资闲置,反而砸钱砸资源把这个“弃子”盘活了。闻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1.1万名员工和全球产线,还持续注入研发资金,让安世的年专利申请量暴涨10倍,新增近千项全球专利,从技术追随者变成了领跑者。   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红利,安世的订单量呈几何级增长,2019年还在全球十名开外的功率器件业务,到2024年就跃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小信号二极管等三类产品出货量直接登顶全球。   2022年营收冲到23.6亿欧元,毛利率突破42%,短短几年就还清了所有并购贷款,成了能持续造血的“现金牛”。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中企在产能扩建、技术升级、市场拓展上的持续砸钱,上海临港新车规级IGBT工厂动工、东莞封装产能扩充,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要是安世真的破产,这些投入都会打水漂。330亿的收购款先不说,后续数十亿的研发费用、工厂建设资金全都成了沉没成本,闻泰科技的股价已经因为控制权纠纷遭受重创,真到破产地步只会跌得更惨。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安世中国区为了维持运营,已经联合长电科技等本土企业搭建替代供应链,不少国内车企也把安世纳入核心供应商名单,一旦破产,这些企业的芯片供应会立刻断档,汽车生产停摆的损失最终还是会传导到中企身上。   还有那近千项新增专利,本是中国半导体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筹码,破产后要么贬值要么流失,多年的技术积累毁于一旦。   反观荷兰,从头到尾都没怎么真金白银投入,自然谈不上损失。当初恩智浦出售业务时就赚了一笔,后来安世发展起来,荷兰不过是多了点税收和就业,这些都是中企经营带来的附加收益,并非本土投入的回报。   2024年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147亿资产,强制接管运营,本质上就是想不花成本坐享其成,这种近乎抢夺的操作本身就没付出什么代价。   即便安世破产,荷兰本土的损失微乎其微,毕竟安世70%的封装产能在东莞,52%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荷兰总部更像是个空壳,真破产了无非是少了点税收,比起中企的几百亿投资根本不值一提。   更讽刺的是,荷兰高管联盟当初联合政府夺权,本想把安世变成本土资产,结果中国商务部一道出口管制令就让他们慌了神。   欧洲车企因为芯片断供纷纷逼宫,宝马、大众直言库存只够撑10天,奥迪、大众工厂接连减产,这些压力最终落到荷兰政府头上,却没让中企伤筋动骨。   安世中国区直接宣布独立运营,东莞工厂满负荷生产,订单排到2026年,靠着本土供应链完全能撑下去。   这就看得很明白,荷兰从头到尾都是想占便宜,没付出过真金白银,安世破产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没捡到便宜,而中企的几百亿投资、多年的产业布局才是真真切切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