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0年中国GDP只有美国的7%;美国则是全球霸主,如日中天。接下来的38年里

1980年中国GDP只有美国的7%;美国则是全球霸主,如日中天。接下来的38年里中美一直相安无事。奥巴马后来总结:中国在韬光养晦。 邓小平那代领导人心里门儿清,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得有安稳的外部环境,那会儿刚结束动荡,全国上下满脑子都是搞生产、抓经济,根本没心思跟美国掰手腕,他提出的韬光养晦,说白了就是不扛旗、不树敌,把所有精力都砸在国内建设上。 这种思路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来的,是看透了当时的国际格局,美国最大的对手是苏联,根本没把刚起步的中国当回事,这正好给了中国腾挪的空间。 80年代的中美关系其实有点“搭伙抗敌”的意思,苏联在全球扩张的势头正猛,美国急需找个帮手牵制,中国也面临着北方的压力,双方在战略上有了共同目标。 这时候中国的姿态放得很低,不掺和美苏之间的争霸,只专心搞合作,美国企业想来中国建厂,欢迎;想搞技术转让,能谈;连农产品出口到中国,也一路开绿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美国觉得中国“懂事”,没必要把资源浪费在打压上。那会儿中美贸易额从几十亿美元慢慢往上爬,利益纽带悄悄缠上了。 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一下变了天,中美之间的共同敌人没了,关系跟着紧张起来,美国开始拿人权、台湾这些问题说事儿,还搞起了所谓的“制裁”,中断了高层往来。 这时候韬光养晦的策略就显出了作用,中国没跟美国硬顶,反而主动找机会缓和,1993年APEC会议在西雅图召开,江泽民借这个机会赴美,跟克林顿举行了多年来的首次中美首脑会晤,这次见面没讲太多大道理,就聊经贸合作、技术交流这些实在的,一下把僵住的关系给盘活了。 国际事务上中国更是谨守分寸,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美国牵头要制裁伊拉克。那会儿中国自己还在受一些国家的“制裁”,但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还是赞成了对伊拉克的制裁决议。 钱其琛外长还特意跑去巴格达,当面劝萨达姆撤军,既坚守了国际准则,又没跟美国站到对立面,这种“有原则不挑事”的做法,让美国觉得中国是个能讲道理的对话者,不是麻烦制造者。 21世纪初的两件大事彻底把中美绑在了一起,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事儿谈了十几年,美国是关键角色,中国为了入世,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这些领域做了不少调整,说白了就是给美国企业让了利。 入世后中美贸易额像坐了火箭,从2001年的800多亿美元飙到2018年的6000多亿美元。美国农场主的大豆、硅谷的芯片大量卖到中国,中国的家电、服装也塞满了美国超市,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动起手来谁都疼。 另一件事是9・11恐怖袭击,这之后美国的战略重心一下转到了反恐上,打阿富汗、打伊拉克,花了几万亿美元,兵力也被牵制在中东。这会儿中国继续闷头搞发展,GDP一年一个台阶,但在国际上始终保持低调。 美国智库后来分析,当时他们的情报机构天天盯着恐怖组织,根本没精力去仔细研究中国的崛起速度。等他们反应过来,中国已经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双方的利益交织早就深到拆不开了。 奥巴马政府时期对中国的策略研究得更透,华盛顿专门成立了小组研究邓小平理论,连“韬光养晦”都成了他们分析中国的关键词,2009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奥巴马特意引用孟子的名言,还夸中国的发展成就,姿态放得相当柔和。 他心里清楚,中国没像当年苏联那样搞意识形态对抗,也没在军事上挑战美国的地位,反而在气候变化、全球经济稳定这些事上能搭把手。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帮着稳定美元汇率,这种合作态度让美国没法把中国当成直接对手。 这三十多年里,不是没有摩擦,从90年代的“银河号事件”到后来的贸易摩擦,中美之间的磕磕绊绊从没断过。 但中国始终没跳出韬光养晦的框架,遇事不激化矛盾,先谈合作再解决分歧,比如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一边反制一边还在谈判桌上留着余地,始终把经贸合作这个基本盘保住,这种“斗而不破”的智慧,让双方再怎么闹也没走到撕破脸的地步。 说到底,这三十八年的相安无事,是中国精准判断局势的结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隐忍,什么时候该发力,从不跟美国争一时的长短,美国那边也因为战略重心变化、经济利益捆绑,没把中国当成必打的敌人。 奥巴马后来的总结算是点破了窗户纸,中国的韬光养晦不是懦弱,是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等到2018年的时候,中国GDP已经占到美国的60%以上,这时候再回头看,当年的隐忍全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