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关于俄罗斯,中国必须做好坏的打算。别看现在中俄油气合作热火朝天,一旦俄乌战争结束

关于俄罗斯,中国必须做好坏的打算。别看现在中俄油气合作热火朝天,一旦俄乌战争结束,普京要是转身就把能源卖回欧洲,中国怎么办?   先说说中俄现在的能源合作有多“热”,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都用 “史无前例” 来形容两国的能源合同,光 9 月初北京会谈就签了四份文件。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的供气量从 380 亿立方米加到 440 亿立方米,还多了条经蒙古的 “东方联盟” 管道,连供气量提升的时间点都卡在 2027-2028 年。   正好跟欧盟宣称的 “脱俄时间表” 重合,看着像是把中国当成了长期靠山。   中国也确实帮了俄罗斯大忙,在西方制裁最严的时候,大量采购俄油气让俄罗斯保住了出口收入,还在价格上拿到了实惠,表面看是妥妥的双赢。   可欧洲那边的 “小动作” 更值得警惕,虽然欧盟对俄整体进口降了 89%,天然气份额从 48% 跌到 12%,但根本没彻底断了念想。   匈牙利、保加利亚至今还通过 “土耳其溪” 管道买俄气,西班牙、法国的港口里,俄罗斯 LNG 船照样频繁停靠。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在欧盟化肥进口里的份额不仅没降,反而从28%升到34%,成了绝对的供应大户。   这说明欧盟所谓的 “脱俄” 根本是选择性执行,民生和工业离不开的资源,该买还得买。   一旦制裁解除,欧洲大概率会捧着订单找上门,毕竟俄罗斯的能源不仅便宜,管道运输还比从美国、卡塔尔进口省不少成本,这笔账欧盟算得门清。   普京的态度更耐人寻味,他一边跟中国深化合作,一边从没放弃对欧洲的示好,多次强调 “愿意恢复对欧能源供应”。   这也能理解,欧洲市场成熟稳定,付款及时,还不用像对亚洲那样新建大量管道,运输成本低得多。   2021 年的时候,俄罗斯 48% 的天然气、29% 的石油都卖给了欧盟,一年能赚上千亿欧元,这份收益谁能轻易割舍?   要是将来制裁一松,欧洲开价合适,俄罗斯把原本输往中国的油气调一部分回欧洲,从商业角度看再正常不过,可对中国来说,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就会受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签了合同怕什么”,可国际能源合同从来不是铁板一块,2022年西方制裁刚升级时,俄罗斯就曾以“设备维修”为由暂停过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合同条款在地缘政治面前往往显得无力。   但其实不用太慌,因为中国早就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咱们的能源战略从来不是 “押宝某一国”,而是早就铺好了 “多路进宝” 的路子,就算俄罗斯真偏向欧洲,咱们也有后手。   就拿天然气来说,除了俄罗斯,2025 年上半年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了 400 亿立方米,从卡塔尔买了 350 亿立方米 LNG,连美国的 LNG 都占了进口量的 12%。   石油更不用说,沙特、伊拉克、阿联酋都是稳定供应国,2024 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比 20%,看着不少,但没到 “一断就慌” 的地步。   这种 “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的思路,在历史上早就被验证过是对的,印度以前 80% 的石油来自中东,后来怕被卡脖子,不仅跟俄罗斯深化合作,还去非洲找新油田。   现在能源来源分散到 20 多个国家,就算某国断供也能扛住。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仅靠 “多买”,还靠 “自己造” 和 “建网络”,这些年咱们在新能源上砸了上千亿。   而且中国从来没把能源安全寄托在 “俄罗斯会不会变心” 上,而是靠 “自己能掌控多少”,中俄能源合作是双赢,但不是“依赖”。   咱们买俄罗斯的能源,是因为价格合适、运输方便,而不是 “没它不行”,就像克宫说的 “向东看”,其实中国也在“向全球看”,跟俄罗斯合作的同时,没停下跟其他国家打交道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