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234年的夏天,蜀汉王朝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五次北伐的诸葛亮已经年近六旬,为国事操劳的他身体每况愈下。 这一年,魏国的司马懿率领大军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消耗战。两军相持不下的局面,让蜀汉朝廷上下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蜀汉建兴十二年的朝堂上,除了战事带来的紧张气氛外,还弥漫着另一种微妙的政治氛围。随着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每日恶化,一些朝臣已经开始暗中思考诸葛亮之后的政局走向。 在这个时期的蜀汉朝廷中,官员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诸葛亮的嫡系人马,以蒋琬、费祎为代表;另一派则是一些地方官员和旧臣,他们对诸葛亮独揽大权多年略有微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汉将军李邈开始展露出他的政治野心。作为一个曾经的基层官员,李邈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在刘备时期,李邈还是个牛鞞长,因为直言冒犯了刘备,差点丢了性命。当时正是诸葛亮出面相救,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还为他谋得了一官半职。 经过多年的升迁,李邈最终做到了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和安汉将军的位置。表面看来,这样的仕途已经称得上平步青云。 但在马谡北伐失利一事上,李邈的表现让诸葛亮十分不满。当时李邈对马谡之败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结果被诸葛亮打发回了蜀中。 这次被贬,让李邈的仕途遭受了重创。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这段经历或许也是导致他后来做出错误判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诸葛亮最后的日子里,整个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种凝重的氛围中。没有人知道,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官员,即将做出一个让他万劫不复的决定。 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期间病逝,这个消息很快传回了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身着重孝,并下令举行为期三日的哀悼活动。 蜀汉各地的官员和百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民间自发开始修建祠庙,纪念这位为国操劳的丞相。 在朝廷之中,以蒋琬、费祎为首的一批重臣也都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深切哀悼。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诸葛亮的去世将给蜀汉带来巨大的影响。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安汉将军李邈却选择了一个极其不恰当的时机上书。这封上书的内容之荒谬,让当时的朝臣都感到震惊。 李邈在上书中将诸葛亮比作汉朝的吕禄和霍禹,这两个人都是汉宣帝时期被诛杀的大臣。他声称诸葛亮生前"身杖强兵,狼顾虎视",暗指诸葛亮有不臣之心。 更为过分的是,李邈在上书中表示,诸葛亮的死讯传来,应该是举国欢庆的喜事。他认为诸葛亮的势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这封上书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误判。李邈或许是想通过诋毁已故的诸葛亮来博取刘禅的欢心,但他完全看错了形势。 在当时的蜀汉朝廷中,诸葛亮的威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即使在去世之后,他在军中和民间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生前为蜀汉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他不仅在内政上励精图治,在军事上也多次击退魏军的进攻,为蜀汉的生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李邈的这封上书,不仅是对死者的不敬,更是对当时朝廷政治氛围的一种挑战。他似乎忘记了,正是诸葛亮当年救了他一命,让他有了后来的仕途。 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极其不被容忍的。李邈的上书,实际上触犯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底线。 而此时的蜀汉朝廷,正需要一个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来应对诸葛亮去世后的各种挑战。李邈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制造了不必要的政治动荡。 对于一个刚刚失去了最重要辅臣的政权来说,如何维护朝廷的稳定是最重要的课题。李邈的上书,显然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 面对李邈这封充满挑衅的上书,刘禅展现出了极为罕见的雷霆手段。他立即下令将李邈下狱,随后以大不敬罪处死。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
爱吃凉历史
2025-02-04 15:36:18
0
阅读:536
看不懂?
政治投机者,偷鸡不成,蚀把米
用户10xxx64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