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刘邦架起油锅要炸韩信的谋士蒯彻,两边的大臣都在围观,五花大绑的蒯彻被武士押上来,他看到众人都在用好奇目光盯着自己,心想即然韩信已经死了,自己也逃不了干系,就是死,也死一个痛快,他突然向油锅里冲去。 陈胜自立为王,发动了起义,蒯彻在这一过程中为武臣出谋划策,劝说范阳令投降赵国,从而帮助武臣轻松获得了三十余座城市。 项羽的叔父项梁,在起义爆发后带兵前往韩信的家乡,韩信因此加入了项梁的军队。 此后,项梁参与了与秦军的多次战斗,但最终被秦将章邯打败并阵亡。 项梁死后,其部队归项羽指挥。 项羽打败秦军大将章邯,成功占领关中。 尽管如此,韩信在项羽的阵营中多次提出战略建议,却未获得相应的赏识。 由于得不到项羽的重用,韩信最终决定投奔刘邦。 初入刘邦阵营时,韩信被安排管理仓库,且因工作失误几乎丧命。 幸得夏侯婴看中了韩信的才华。 韩信心灰意冷,打算离开刘邦阵营,然而,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潜力,悄悄追赶并将其带回。 此后,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随即为刘邦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提出先占关中,再通过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项羽。 公元前206年,韩信与刘邦共同进军关中,趁项羽平叛之际,迅速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 刘邦联合了多个诸侯,共同与项羽作战。 尽管在彭城之战中,联军被项羽击败,但这场败仗削弱了许多诸侯的实力。 随后的几年里,韩信迅速消灭北方的魏、代、赵、燕、齐等诸侯国。 在韩信的扩张过程中,蒯彻成为其幕僚之一。 蒯彻认为等待时机成熟,韩信能趁势自立为王。 早在刘邦忙于平定陈豨叛乱之际,韩信便看到了颠覆刘氏王朝的机会。 蒯彻原是韩信麾下的谋士,韩信当时作为刘邦的盟友,刚刚打下齐地,封为齐王。 然而蒯彻深知,这样的封赏未必能确保韩信的未来安稳。 在那时,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对抗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蒯彻清楚地看到,韩信若继续站在刘邦这一边,最终很可能会被刘邦排挤。 于是,他提出自立为王,独立于刘邦和项羽之间,三分天下。 他告诉韩信,项羽和刘邦虽然势如破竹,但最终都会因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制霸天下。 蒯彻认为韩信的实力足以决定刘邦和项羽的生死。 韩信虽然聪明,但他本质上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于刘邦的恩德深感感激。 蒯彻见状,心知韩信最终无法从刘邦那里获得真正的安全与自由,便决定离开。 几天后,蒯彻再次劝说韩信,但韩信依然固执己见。 于是,蒯彻选择放手,他开始故作疯癫,四处游走。 在刘邦与项羽的最终决战中,韩信的作用越来越小,刘邦也逐渐对他产生了威胁的感觉。 韩信曾经的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但刘邦随即将他转封为楚王。 更令韩信痛心的是,刘邦在不久后又将他从楚王的位置上撤下,贬为淮阴侯,并将他软禁在关中。 在被软禁的日子里,韩信多次思考,如果当初接受了蒯彻的“三分天下”之计,或许他的命运会不同。 他与陈豨暗中联络,计划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推翻刘邦。 然而,韩信在筹划时,他的一个手下因与韩信发生争执,怀恨在心,最终将这一阴谋泄露给了当时负责留守的吕后。 吕后并未立刻采取行动。 老丞相萧何为了避免韩信反叛计划的成功,他以刘邦平叛的消息为借口,将韩信召入宫中。 韩信刚一进宫便被禁卫军捆绑,未等审判,吕后便决定将其处死。 刘邦从平叛战场归来,得知韩信已死后,既感到庆幸,也为他感到惋惜。 韩信在临终时悔恨未能采纳蒯彻的建议。 刘邦下令召见蒯彻。 但蒯彻凭借着自己擅长辩论的口才,以“各为其主”的理由,巧妙地脱身,最终得以幸免于难。 最终不仅免去了蒯彻的性命,还将他留在了朝中重用。 然而,尽管他在刘邦朝廷中获得了权力,但他的墓地却位于临淄。 民间传说蒯彻在韩信死后,心中不安,决定亲自前往都城探望韩信的状况。 出发前,一位算命先生警告他可能有生命危险,然而蒯彻未曾退缩。 当他行至临淄的羊羔庄时,经过一番紧张的心路历程,最终卸下兵器时却不幸因过度紧张而自杀。 士兵们为他建造了金身并埋葬在此。 参考文献:[1]唐子恒.关于“奉项婴头”的语义──《两汉全书》整理札记之三[J].齐鲁学刊,2002(3):143-144
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刘邦架起油锅要炸韩信的谋士蒯彻,两边的大臣都在围观,五花
历史有小狼
2025-02-04 16:35:21
0
阅读: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