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直接给钱,你说说看,该给多少钱?” 1972年,李讷抱着不满一岁的儿子,从外地回到了北京。因为离婚的缘故,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孩子。 作为《解放军报》的一名编辑,李讷的工资收入并不高。由于身体状况不好,她经常需要请假看病,导致每月的实际收入更加有限。 孩子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可是李讷的工资勉强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母子俩的生活环境十分简陋,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难以添置。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李讷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冬季取暖需要煤炭,孩子需要奶粉和尿布,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 面对如此窘迫的处境,李讷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尽管从小就被父亲教导要自食其力,但此时的她实在是走投无路。 1972年底,李讷写了一封信给父亲毛主席。信中,她详细说明了目前的困难处境,希望能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这封信字里行间透露着李讷的无奈与歉意。作为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沦落到需要向父亲求助的地步。 在信中,李讷承诺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她表示,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她就能专心工作,一定会努力自食其力。 这是李讷人生中第一次向父亲开口求助。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获取各种便利,但她始终坚持过着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 收到李讷的来信后,毛主席立即派遣多年的警卫员张耀祠前往探访。张耀祠是看着李讷从小长大的,对这个家庭的情况非常了解。 张耀祠来到李讷的住处,看到的情景让他震惊。这是一间简陋的平房,屋内只有一张床和几把硬板凳,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寒风从破旧的窗户缝隙中吹进来,李讷抱着孩子缩在一角。因为无力支付取暖费用,房间里异常寒冷。 婴儿的哭声不时传出,李讷独自一人忙着照料孩子,脸上写满了疲惫。她没有钱请保姆,只能自己日夜操劳。 张耀祠仔细查看了李讷的家庭状况。房间里连个保暖的棉被都没有,孩子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 李讷的身体状况更令人担忧。常年的病痛和照顾孩子的辛劳,让她显得异常消瘦。 回到中南海后,张耀祠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毛主席原本打算给李讷3000元接济,但张耀祠认为这笔钱远远不够。 根据张耀祠的计算,光是请一个保姆照顾孩子,一年的工资就要2000多元。再加上李讷的医药费、孩子的营养费,以及日常生活开支,3000元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张耀祠建议毛主席将接济金额提高到8000元。他的想法是,给李讷3000元现金用于当前的急需,另外5000元存入存折,作为长期的生活保障。 这个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张耀祠随后将钱分两部分交给李讷,并叮嘱她要合理使用这笔钱。 在得知李讷母子的困境后,毛主席主动承担起了这次婚姻失败的责任。这笔8000元的接济金,全部来自他多年来积攒的稿费。 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毛主席的生活一直都十分节俭。他的衣服经常是缝缝补补地穿,平时也从不铺张浪费。 毛主席虽然身居高位,但从不让子女享受特权。他经常教导孩子们要自食其力,要过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即便是在李讷遇到困难的时候,毛主席给予帮助的方式也很朴实。他没有动用任何公家的资源,而是用自己的稿费来解决女儿的困难。 这笔钱确实帮助李讷度过了人生的低谷。在接受父亲的帮助后,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李讷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从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取私利。在北京,她和普通市民一样排队买菜,自己推着板车去买煤球。 作为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李讷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工作之余,她常常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用知识充实自己。 李讷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不需要依靠特权。
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
爱吃凉历史
2025-02-04 15:36: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