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生物学家范滋德的妻子听说丈夫外面有收入,顿时起了疑心,为何她一分都没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02 22:34:13

1959年,生物学家范滋德的妻子听说丈夫外面有收入,顿时起了疑心,为何她一分都没看到?丈夫回家后,妻子逼问钱的去处,范滋德却支支吾吾不敢说。 1959年的一天,生物学家范滋德的妻子听到一则传言,说她的丈夫在外面有了收入。她顿时心生疑虑:为何自己分文未见?当天晚上,范滋德刚一回家,妻子就迫不及待地逼问那些钱的下落。面对妻子咄咄逼人的质问,范滋德支支吾吾,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其实,这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2年,年仅25岁的范滋德来到南通医学院,担任讲师。不久,他又被调到中科院实验生物学室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著名昆虫学家陈世骧教授。 陈世骧,生于1913年,是中国生物学界的杰出昆虫学家,他为中国动物学和昆虫学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对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补充,还为国内外的昆虫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于浙江嘉兴的他,自小便目睹了虫害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困扰。家中有着治虫的传统背景,父亲陈志巩常在家中讨论水稻虫害的防治问题,这一切为陈世骧日后的科研方向埋下了伏笔。1953年,新中国爆发了首次蝗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陈世骧毫不犹豫地组织起科研力量,全力迎战这一危机。尽管他并未亲自参与具体的科研工作,但在背后策划和统筹全局的他,始终是这场科学抗灾战斗的中坚力量。经过艰苦努力,蝗灾最终被成功防治,陈世骧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全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然而,尽管有着举世瞩目的功绩,陈世骧依然谦逊低调,始终认为成功来自团队的共同努力,而自己并不应被过多强调。 除了在治虫方面的贡献,陈世骧还以其对昆虫学的深刻研究闻名。他毕业于巴黎大学,后回国投身于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为中国昆虫学界的重要人物。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发现了700多种新昆虫及60多个新属。尤其是在昆虫分类学领域,陈世骧提出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这一理论至今仍对生物学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进化论与分类学》在1978年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陈世骧一生不求名利,却始终坚守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使命。即使在工作中面对艰难的选择,他始终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决策。在担任《中国动物志》和《动物分类学报》等期刊的主编时,他坚持“人情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不偏不倚地推荐优秀人才,而这一切都不依赖于个人的关系网,而是看重实际能力。他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树立了榜样,成为许多学者崇敬的榜样。 陈世骧也在培养后辈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科研能力。他经常鼓励学生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强调做扎实的实验,重视每一个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科研并不是一件浮躁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积累工作。他坚信,“实验有时会有不理想的结果,但这也是结果,只要扎实做好,就会有意义。” 1955年,朝鲜半岛战火纷飞。美国侵略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竟然使出了最卑劣的手段——细菌战。当时,国家急需昆虫学专家来研究那些被细菌感染的苍蝇。陈世骧教授毫不犹豫地将这个重任交给了他最得意的门生范滋德。 尽管范滋德从小体弱多病,但面对国家危难,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明白,研究那些携带病菌的苍蝇,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苍蝇,这种令人厌恶的生物,却成为了范滋德毕生的研究对象。为了尽快找到苍蝇的"老家",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凭借过人的观察力和绘画天赋,范滋德很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确凿地证实,这些苍蝇来自遥远的美洲大陆! 这一惊天发现,无疑是对美国侵略者的有力揭露。它不仅证明了敌人使用细菌武器的铁证如山,更将其罪行昭告天下。范滋德虽然没有上战场,但他用显微镜和画笔,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乡卫生运动。苍蝇因为携带多种致病菌,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头号敌人"。范滋德多年的研究成果,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滋德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农业生产中,苍蝇家族的其他成员,如花蝇、果蝇等,常常成为农作物的大敌。范滋德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摸清了这些害虫的生活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方案。在他的努力下,农民们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范滋德在昆虫学界的成就,很快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注意。1959年,苏联著名昆虫学家珞登朵夫来华考察,专门拜访了范滋德。让他惊讶的是,这位中国学者早已完成了他打算做的苍蝇采集和分类工作。珞登朵夫由衷地赞叹,范滋德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0 阅读:212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