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女孩小李逛古玩市场时,相中一个紫色的肚兜,最后花20元买了下来。几年后她拿到鉴宝节目,专家闻了闻后却问她:“你穿过没有?”这是怎么回事? “捡漏”一词的具体起源虽不可考,但其含义十分直观。就像渔夫用网捕鱼时,总有一些鱼从网间漏掉,而这些漏掉的鱼可能被下游的渔夫意外捕获,令人欣喜。同样,在农民挖红薯时,因疏忽而遗漏的红薯可能被后来翻地的人发现并收获。这种“意外之得”便形象地描述了捡漏的含义。 在古玩界,捡漏是指玩家或商家因卖主缺乏专业知识而以低价购得珍贵古董。这种过程常被收藏爱好者视为一种乐趣和成就,因其蕴含着意外的喜悦和探索的魅力。在收藏界,捡漏的传奇故事屡见不鲜,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投入其中。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加之相关节目频频热播,古玩市场呈现出一派“全民收藏”的繁荣景象。 一位收藏家雷先生提到,他曾在古玩市场发现一幅石宪章的八尺对开条幅。卖家要价仅400元,但因他认定是真迹,主动支付了600元购入。条幅装裱后效果非常美观,他对此十分满意。此外,他还在农村意外获得了一对石狮。尽管曾有买家愿以奔驰500作为交换,他仍选择保留,因为他更看重研究、欣赏和把玩这些收藏品的乐趣,而非其市场价值。 古玩行中,“大漏”固然令人期待,但过度执迷于此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收藏是一种培养审美和陶冶情操的过程,切勿将其变为功利性的逐利行为。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判断能力,才可能在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漏”。 电视台的鉴宝现场灯光明亮,摄像机对准了评审台。几位专家正襟危坐,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件看似普通的紫色肚兜。主持人示意小李向观众介绍这件藏品的来历,她刚要开口,专家却已经将肚兜拿起,轻轻地闻了闻。 "这件肚兜,你穿过吗?"专家突然抬头发问。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让全场一片寂静,小李支支吾吾地承认确实穿过几次。时光倒回1998年的那个周末,北方一座城市的古玩市场熙熙攘攘。各色摊位上摆满了瓷器、字画、铜器等古玩,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个时期正值收藏热潮,不少人都希望能在市场上淘到价值连城的宝贝。 小李那时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对古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源自她的叔叔,一位资深的古董收藏爱好者。叔叔经常带她参观各类古玩,教她辨别真伪,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虽然她还称不上是行家,但对古物已经培养出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那天,她漫无目的地在市场里闲逛,一个角落里的小摊引起了她的注意。小李拿起肚兜仔细端详,发现刺绣中有喜鹊、蝙蝠等图案,做工十分讲究。这摊主见她感兴趣,便主动介绍说这是一件有些年头的老物件,开价二十元。 买回家后,小李像对待普通衣物一样清洗了肚兜,偶尔还会穿着它。直到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一档鉴宝节目,才突发奇想要把这件肚兜拿去鉴定。原来,这看似普通的紫色肚兜实际上是清代物件,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专家估价至少三万元。 2016年,英国BBC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无法停止》的纪录片,其中第一集《病态收藏癖》详细记录了不同收藏癖好的故事。英国林肯郡的罗恩,从20多岁起便开始小矮人的收藏,持续了50多年,至今已拥有1725个小矮人,成为全球小矮人收藏最多的人。他将这些小矮人陈列在自家花园、客厅、卧室等所有角落,并开设了一个小矮人博物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罗恩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对收藏的执着,尤其是在这种行为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心理满足的背景下,蕴含着经济、社会与心理多方面的因素。 收藏作为一种获取与保留物品的行为,其背后原因已不再局限于实用性,而是涉及更多情感和文化层面。相比普通收集者,真正的收藏家更注重品质而非短期经济利益。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收藏家吴湖帆和徐邦达,他们在购买艺术品时并不追求快速增值,而是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然而,如今的收藏市场风气变得更加浮躁,“捡漏”的心态让许多人在利益驱动下忽视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过去,捡漏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在收藏行业尚未成熟的年代。马未都常在节目中回忆二三十年前的捡漏经历,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造假技术的局限,只要具备一定实力和眼力,便有可能发现被低估的珍品。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这种机会越来越少。 收藏中的“捡漏心理”往往容易导致盲目购买仿品。一些人认为低价藏品符合心理预期,便兴冲冲买下,却不知这些物品大多是仿品。许多“国宝帮”爱好者正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大量收购赝品后陷入困境。捡漏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见识,没有经过多年实践与学习,甚至真品摆在面前也难以识别其价值。 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要求长期积累和深入观察。收藏家李先生曾在古玩市场发现一件类似笔筒的藏品,卖家标价200元。虽然当时许多人对这件器物不感兴趣,但李先生通过学习得知这其实是汉代黄釉陶水计时器,是一种罕见的计时工具。他果断购买,现估价已超过1万元。
1998年,女孩小李逛古玩市场时,相中一个紫色的肚兜,最后花20元买了下来。几年
运赛过去
2025-01-31 00:30: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