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张忠谋再次叫嚣:“如果我们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自从我来到美国

运赛过去 2025-01-29 13:31:11

台积电张忠谋再次叫嚣:“如果我们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 1962 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张忠谋补充道,他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美国人”身份,震惊了所有人! 作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因1美元的薪酬差异与半导体行业结缘,并在德州仪器等顶尖企业的工作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最终完成了芯片代工模式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创立台积电,他为全球芯片制造树立了新标准,使其成为包括苹果、英伟达在内的众多科技巨头的首选合作伙伴。 对于近年来美国限制中国获取尖端半导体技术的政策,张忠谋曾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大陆在半导体领域取得霸主地位的机会不大,但同时指出,美国的制裁政策可能会对自身企业造成损失,而中国大陆则有能力找到应对的方法。在张忠谋看来,实力主义(Meritocracy)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种理念源自达尔文主义的某些色彩,强调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能力,才能获得尊重与成功。 张忠谋的成长经历与这种理念密不可分。他的父亲张尉观早年担任宁波鄞县财政局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官员。然而,因战乱和社会动荡,张尉观带着家人在不同城市辗转漂泊,张忠谋在10所学校完成了基础教育。这种频繁的迁徙和变故不仅塑造了张家的韧性,也让张忠谋在适应与变革中寻找自身定位。1949年,18岁的张忠谋从香港启程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就读,第二年全家移民美国。 然而,父辈的奋斗并未立即带来成功。张尉观在47岁时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MBA课程,但毕业后只能找到乡村的普通工作。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多机会,他选择放弃这份工作,在纽约42街经营起一家杂货店。 近日,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的一番言论,在国际半导体产业界引发广泛关注。他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等国家已经掌控了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环节,中国大陆在这一领域难以实现突破。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谈话中特意强调了自己的美国人身份,称自从1962年入籍美国以来,他的身份认同就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番表态来得并非偶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张忠谋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明确表明立场,显示出他对当前国际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清晰认知。作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企业的创始人,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产业界的密切关注。而这次的言论,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判断,更触及了身份认同这一敏感话题。 在专访中,张忠谋还表达了对美国限制中国大陆芯片发展政策的支持。他认为,美国联合荷兰等国家,已经成功控制了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使得其他国家在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封锁。这种判断背后,反映出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复杂态势。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封锁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正如比尔·盖茨早年就曾预言的那样,过度限制可能会推动被限制方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与突破,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预言。 对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而言,他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创新与变革展开。在哈佛求学期间,他接触了《奥德赛》和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为他的精神世界奠定了深厚的基石。他的人生轨迹在随后因与半导体行业的结缘而发生重大转变。在一次国际电子器件大会上,他结识了“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和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这段友谊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于半导体行业的决心。 在德州仪器工作的25年中,张忠谋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副总裁兼半导体集团总经理。他将这一经历视为职业生涯的高峰,即便在因办公室政治而辞职后,仍对这家公司充满敬意。1984年,他加入通用仪器公司,并发现了将芯片设计与制造分离的趋势,这为日后台积电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85年,张忠谋应邀来到台湾,原本计划短暂停留。他接受了政府官员李国廷的建议,着手领导台湾的芯片项目。在没有明确计划的情况下,他创立了台积电,推动台湾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高科技经济的转型。台积电的成立开启了芯片代工的全新时代,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台积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继任者蔡力行推行裁员后,张忠谋重新出山,挽回了被解雇的员工,并加大了研发投入。这一决策在短期内引发质疑,却在随后巩固了台积电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2010年,张忠谋与苹果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台积电的全球影响力,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 张忠谋的领导风格不仅体现在决策上的果断,更在于他对行业未来的深刻洞察。他与苹果的合作标志着台积电走上巅峰,而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更是在他退休时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比喻张忠谋的职业生涯。尽管已年过九十,张忠谋依然活跃在公共领域,讨论全球经济和政治议题。

0 阅读:3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