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晚上,不知不觉又吃多了,辗转反侧了一夜,肚胀的滋味可不好受。 睡意袭来时,还好一些,强撑着睡着了,睡醒一觉,发现肚子还是胀胀的,左右都不是,真是难受又懊悔。 告诫自己下次可别忍不住多吃了,“吃了不疼扔了疼”的老观念要改改了,饭菜剩下的该扔就扔。 三口之家,年夜饭一次性做十几样,后面剩饭可不是要连着吃三四天?传统观念要改一改了。 舍不得扔,只有吃撑自己,真是嘴巴过年,肚子过关。 躺在床上睡不着,胡思乱想:中外的节假日,大都与吃有关,中国尤甚,民以食为天嘛。 端午的粽子、清明的青团、中秋的月饼、重阳的重阳糕,元宵的汤圆,腊八粥,更有春节的饺子,一年到头,逢节必吃,庆贺首先表现在口腹之间,先填饱肚子再说。 我们很多乡俗中的内容,都与吃有关。 比如煮“腊八粥”的红豆、豌豆、芸豆等原料,就是春节临近,要准备春天播种的种子,筛选出来的杂瓣。 这些材料不能浪费了,顺手用来熬粥,于是各种不能当种子的豆杂就熬煮一起成了粘稠甜腻的“腊八粥”。 为什么要先选豆类做种子呢? 因为春节时,北方的大部分土地虽然还没化冻,但有些早播的豆类就可以下种了。 俗话说:豌豆黍子不出九。在“数九天”的最后几天就可以播种了。不用等到清明“种瓜点豆”。这样的话能有个“早收成”,可以度过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 以前的过年不是改过后的“农历腊月底”,是在“立春”这一天。 立春标志着“冬春交季”的开始,也是“农官”催人准备好耕田的开始。 过了年,就进入了“青黄不接”的日子了,春种与夏收还有几个月时间。 在冬春交季时,人们就要祭拜祖先保佑、祈求风调雨顺,不要遇到“年灾”“倒春寒”和春旱,希望冬雪能保“地墒”,“春雨”及时出现。 而过了年(春节),就该给土地里施肥送粪了,等着翻地播种了,春耕就要开始了。 古代农耕社会收成和节令天气密切相关,向老天爷要饭吃,祈求风调雨顺,因为人力在大自然面前,太有限了,皇帝都要去天坛祭天呢。 现代工业社会,地里收成更多依赖于机械灌溉、农药化肥和科学化的种植,对于时令节气便有些淡了。 比如反季节的蔬菜大棚,能让一年四季都有绿叶菜上桌,这在古代社会是难以想象的,皇帝某种程度上吃得也没有现代人丰富。 肚子撑得没事干 ,躺在被窝里想:过年的美好记忆大都是与吃相关,“过春节”的意义似乎更是农耕时代的“饿的”记忆和传统符号了,现代人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对春节的感觉越来越淡,可能正是吃的方面基本满足了,没有太大期望所致吧? 鸡鱼肉蛋,平时日子都能吃到,不必等到春节这一天吃; 若还是遵循老观念,过节就是吃吃吃,那便是像我这样,又吃多了,大早上肠胃还是翻江倒海的折腾......[捂脸]
大年初一晚上,不知不觉又吃多了,辗转反侧了一夜,肚胀的滋味可不好受。 睡意袭来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1-30 08:05: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