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最近挑衅不断,更在国会抛出露骨言论:“台湾有事”可能是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在任首相叫嚣干涉中国统一大业,即便此前日本历任首相,也无人胆敢如此恶劣。分析其背后动机,大致是五重战略逻辑的叠加——这个岛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用赌徒心态押注国运。

第一层:安倍遗志的继承者
有关"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20212年12月的公开演讲中就已首次提及,但当时安倍已卸任首相职务,仅是国会议员,因此尽管中国政府进行了严厉斥责,并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但也很难把问题推及到更高的层次解决。但高市早苗的恶劣在于,她刚刚就任日本首相,而且几天前还与中国高层进行了会面,就如此肆无忌惮发出狂言,必须要予以严厉反击。
实际上,身为安倍晋三得力的政治门徒,高市早苗的每一步都刻着"安倍路线"的印记。高市早苗不仅继承了这一衣钵,更将其制度化。她推动修订的"安保三文件"中,暗藏解除集体自卫权限制的条款——这恰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军部以"中国威胁"为借口扩充军备的翻版。更耐人寻味的是,她在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时,暗中推动修改"无核三原则",与1972年佐藤荣作签署该原则时的承诺形成尖锐对比。这种政治基因的延续,本质上是将日本右翼势力对中国的敌视政策制度化——当82%的日本网民支持"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时,这种民意与政治精英的共谋,早已突破了战后和平宪法的红线和国际法的底线。

第二层:军事扩张的遮羞布
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野心和行径早就世人皆知。日本防卫省最新白皮书显示,2024年日本军费已突破GDP的2%,达到创纪录的6.8万亿日元。这笔巨款被用于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部署"宙斯盾"系统升级版。最近几天,日本方面甚至还公开了秘密研制的电磁脉冲武器。
但如今,他们正把挑衅中国作为更加快速实现目标的跳板。高市早苗推动的"安保三文件"修订,实质是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大军事行动范围。种种军事化冲动背后,是日本对自身"经济巨人、军事侏儒"身份的焦虑——当中国海军055大驱常态化穿越宫古海峡,当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划破大气层,日本自卫队一度引以为傲的金刚级、爱宕级、摩耶级宙斯盾舰,突然显得无比脆弱。挑衅中国,似乎成了日本重新武装化的最佳借口,正如二战前就以"中国威胁"为借口扩大军备,历史正在惊人地重演。

第三层:经济霸权衰落的恐惧
日本对中国的恐惧,本质是对自身经济模式崩溃的恐慌。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外贸大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时,日本却深陷"失去的三十年":曾经垄断全球50%晶圆市场的日本半导体,如今高端处理器完全依赖美国;东京电子、尼康的光刻机霸主地位,被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打破;索尼的消费电子帝国,正被华为、比亚迪的5G和新能源车切割。这种经济领域的"失速",让日本精英阶层产生强烈的"平行世界"恨意——他们既嫉妒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又痛恨自身沦为美国经济附庸的现实。
曾经的日本也有自己的华为、比亚迪以及强大的电子产业链,虽然计算机和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却是日本控制全球50%的晶圆市场。JSR领头生产了世界90%的光刻胶,东京电子、尼康、日立联手供应了70%的光刻设备。而索尼堪称宇宙最强的消费电子巨头,基本是今天苹果的地位。到了八十年代末,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日本占六席,其中NEC、东芝、日立包揽前三。1985年日本半导体销售额首次超过美国,存储器鼻祖英特尔被挤出市场。
但日本很快就饱尝了霸权挥来的大棒。从1985年开始,美国陆续启动了针对日本货币主权、电子信息产业的301调查、反倾销诉讼、关税战,最终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美日半导体协议》,日本被迫接受了美制芯片市场占比、美国主导芯片价格、进行技术转让等,彻底击垮了日本电子信息产业,日本也就缴械投降,任由美国随意蹂躏。
如今,当中国长江存储量产232层3D NAND闪存时,日本铠侠公司还在为160层技术量产挣扎;当中芯国际实现14纳米芯片量产时,日本瑞萨电子的28纳米产能利用率不足六成。这种技术代差在市场端体现得更为残酷:2024年第四季度,日本对华半导体出口额同比下降43%,而中国自主研发的光刻机已在中芯国际生产线投入使用。

第四层:地缘锁喉的窒息感
台湾海峡对日本而言,是比珍珠港更致命的咽喉。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GDP的40%依赖外贸,而台湾海峡正是其生命线——每年1.8万艘商船穿越这片水域,运载着日本60%的能源进口和40%的工业原料。就像1941年美国石油禁运掐住日本命脉,2025年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同样能封锁其海上生命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一旦中国完全控制台湾海峡制海权,日本就将完全落入中国掌握之中。
这种地理困境塑造了日本畸形的赌徒心态:当感受到生存危机时,便押上国运豪赌。正如1941年偷袭珍珠港是赌美国不会参战,如今高市早苗的挑衅是赌中国"不会真的动手"。但这种赌局早已变质:中国055大驱的鹰击-21导弹射程1500公里,可覆盖日本全境;东风-26的"关岛快递"更让第二岛链形同虚设。当日本网民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时,鲜有人注意到,这个话题下最热门的推文来自美国驻日大使馆的官方账号。一切都有缘由。

第五层:资源诅咒的末日焦虑
日本的地质结构决定了其永恒的生存焦虑。这个被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夹击的岛国,每天都在经历地震和火山活动——富士山最近一次喷发是1707年,下一次喷发有预测称可能摧毁东京圈;日本列岛正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马里亚纳海沟滑落。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源匮乏和地质灾难,让日本精英形成"零和博弈"的思维:当中国在南海造岛、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时,他们看到的不是发展机遇,而是"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末日景象。这种焦虑在半导体战争中暴露无遗——当华为突破7纳米芯片、中芯国际实现14纳米量产时,日本经济产业省慌忙启动"半导体黎明计划",却难掩其技术代差。这种科技领域的"失速",让日本精英阶层陷入深深的文明存续焦虑,如何抉择,日本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沉迷于"赌国运"的幻象,还是选择与邻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路径?答案或许藏在1945年8月15日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当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时,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战争即地狱"的深意?而今天的日本,还有勇气直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