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需不需要外语文学的认可? 我个人感觉,还是相互的,但不需要别有用心的标榜,炒作等。 虽然不是一个语系,但情感表达,事件说明,等许多东西应该是相通的。 我不认为人种有水平高低,只不过历史环境成因不同,造成了表面的差异,但实际中国人会的东西教给外国人,外国人也就会了,而且不一定比中国人做得差,同样道理,外国人先会的东西,教给中国人,中国人也可能做得更好。 文学这方面,我想不会只中国人讲修养外国人不讲, 但是,如果文学夹着了别的目的,想把中国的民风民俗搞歪,别有用心的人很可能就故意竖个歪标杆,因为文学作品榜样作用,很容易带歪民风。 中国部分人,包括一些教师,作家甚至大奖得主,知名网红,教授,很多人,其实对文学有误会。 他们以为文学只是渲泄个人情绪思想,没什么用,有时也想促人反省,但往往效果适得其反。 实际古人文学却有塑造社会风气,趋向优化的作用。 对于文学作品作者而言,是凝神之作,镇静己性还是损精之作,凭填肆意。也是文学修养的区别。 如果文学修养有境界的话, 我想,“明己性而通物性,通人性。”是第一层境界。 等“阅世情而悟众生晓风俗,”则是进阶一步了。 又“读千年通史变明道德”则又升阶了。 等“化超天地,谈笑自然,人读之本情趣,忽恍然大悟如隔世,回首千秋泪,滴滴是慈悲。” 这种境界的人就罕见了。 当然,读谁都会读,悟就不一定悟,写就更难了。 少年人写父母,中年人写过往,老年人写故去, 如果不能参破,一个道理,老年也不一定就能写好。 如果能参破,少年人也能 “老天敲锣我登场,一曲人间细思量,休道跟头翻得好,散场归去各茫茫。” 老年人也能 “竹杖出篱门,百岁望春山,遍寻梨花泪,千古待红颜。” 我水平有限,可能表达不是很到位, 就是少年人也会写出豁然通达气质,老年人也有痴痴念念心结,会写出来。 我不喜欢名利见看待文学,并不是中国人或外国人就好或不好,并不是获某大奖好与不好。 文学也不是用实不实话,赞不赞歌,揭不揭露去衡量。 那是手段是写作意向,与文学修养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文学修养是什么? 文学修养是寻常一句“要下雨了,”让少年人感到清凉,让中年人感到沉闷,让老年人感到老天让人生许许多多的无奈。
中国文学,需不需要外语文学的认可? 我个人感觉,还是相互的,但不需要别有用心的标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8-27 14:36: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