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喊出“G2”,印度舆论炸了

“中美会晤就是G2峰会,世界进入两国共治新模式”——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这一定位,瞬间在印度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从主流媒体

“中美会晤就是G2峰会,世界进入两国共治新模式”——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这一定位,瞬间在印度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从主流媒体的尖锐提问到战略学者的密集发声,印度的反应远超普通围观,字里行间满是对“被边缘化”的警惕与不甘。

一、媒体急叩:这是“霸权私分”还是秩序重构?

特朗普的“G2”言论刚落地,印度主流媒体便率先亮剑。《印报托》记者在我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抛出直击要害的两问,直指“中美是否在建立G2集团”“是否会削弱多边主义立场”,将印度的焦虑直接摆上台面。

《印度时报》的评论一针见血:“G2的提法本质是把多极化世界塞进‘两国盒子’,印度多年推动的多边秩序主张正面临考验。”不少媒体还翻出历史旧账,回顾2008年美国首次提出G2概念时印度的反对立场,强调“今日的焦虑与当年别无二致,只是多了实力增长后的底气不足”。社交媒体上,“印度不能成为G2陪衬”的话题迅速发酵,有网友直言:“所谓共治,不过是大国对中小国家话语权的再次剥夺。”

二、学者警告:三重陷阱正瞄准印度

印度战略学界的解读更显深刻,普遍将特朗普的G2提法视为“精心设计的战略陷阱”。

首先是身份排斥陷阱。观察家基金会学者拉吉夫指出,美国试图通过G2标签固化“中美主导”的认知,直接否定印度作为“南亚关键平衡者”的战略价值。多年来,印度一直以“多极世界核心力量”自居,G2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定位的消解。

其次是阵营绑架陷阱。分析人士注意到,印度始终拒绝签署对美法律约束性安全协议,既在四方安全对话中保持低调,又持续深化与中俄的经济合作。G2若成型,印度“不选边站队”的独立外交将面临更大压力,可能被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最后是利益忽视陷阱。学者们强调,印度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分歧尚未化解,而中美若形成所谓“共治框架”,很可能在贸易、气候等议题上忽视印度诉求,让其沦为规则的被动接受者。

三、舆论共识:用“多极化”破局,拒当“旁观者”

尽管焦虑弥漫,印度舆论仍形成了清晰的应对共识——高举多极化大旗,强化自身不可替代的存在感。

在战略层面,舆论普遍支持政府延续“战略自主”路线。《经济时报》呼吁:“应加快推进金砖国家扩容、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用多边平台对冲G2效应。”有学者提出,印度需进一步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协作,以“发展中国家代表”身份制衡中美主导的可能。

在实际行动层面,舆论期待印度用具体合作巩固地位。一方面,继续保持与中俄的务实合作,如扩大俄罗斯石油进口、推进中印边境问题协商;另一方面,在四方安全对话等机制中争取更多话语权,避免成为美国战略布局的“边缘角色”。

印度前外交官梅农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特朗普的G2言论是对多极化趋势的误判,印度的任务不是反对中美合作,而是让自己成为无法被忽视的‘第三极力量’。”

从媒体的尖锐追问到学界的理性破局,印度对G2的反应本质上是多极化与霸权思维的碰撞缩影。正如我国外交部回应中强调的“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在这个各国都想发声的时代,任何“两国共治”的想象,终究难以绕过数十亿人的发展诉求。而印度的焦虑与行动,正是多极化浪潮不可逆转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