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越南
中俄相互免签,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中俄民族大混血?这么说吧,中俄互相免签政策
中俄相互免签,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中俄民族大混血?这么说吧,中俄互相免签政策一出来,不少人心里嘀咕:这以后两国人来来往往,会不会出现所谓的“民族大混血”?其实仔细看,这种想法有点想多了。首先得明白,免签政策带来的大多是短期往来,根本不是能促成“大混血”的长期定居。2024年中国接待的俄罗斯入境游客有150.35万人次,看着不少,但这些人里绝大多数是来旅游、经商或者探亲的,免签政策允许的停留时间最多也就30天,没人会为了找对象专门办免签过来待几十天就结婚。俄罗斯那边也一样,中国去俄罗斯的人里,排进不了赴俄外国人的前10名,大家更愿意去气候暖和、收入高的地方,俄罗斯的冷天气和偏低的工资,让普通中国人没多少长期留下的意愿。从统计数字看,目前在俄罗斯长期居留的中国人不超过20万,对比中俄加起来近16亿的总人口,这点人连浪花都算不上。再说说大家关心的跨国婚姻,就算真有男女互相看对眼,数量也少得可怜。2024年中俄通婚登记量是3.2万对,看着像个不小的数,但分摊到两国这么多城市和地区,根本不算普及。中国境内的“洋媳妇”总共才70万,其中俄罗斯新娘7.3万,还排在越南、朝鲜之后,连前三都进不去。边境城市算是通婚最集中的地方了,比如黑河、满洲里这些挨着俄罗斯的城市,占了中俄通婚总量的六成以上,但就算这样,黑龙江一个婚介机构2024年登记的中俄情侣也就800对,最终结婚的才五百多对,放到全国更是九牛一毛。而且这些婚姻大多是双方在边境做买卖、长期相处后产生的感情,跟免签带来的短期游客没多大关系,总不能说见一面就立马结婚生子吧。更关键的是,两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得不少,就算有机会认识,也很难走到一起。俄罗斯人看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平时做事讲究按规矩来,而咱们中国人更重视家庭团圆,凡事喜欢商量着来。就拿吃饭来说,俄罗斯人习惯分餐制,爱吃甜菜根做的罗宋汤,咱们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炒菜米饭,这些小事凑到一块就容易有摩擦。语言更是个大难题,虽说现在有翻译软件,但过日子总不能天天抱着手机翻,情侣间说句贴心话都得靠软件,时间长了肯定不行。有婚恋平台调查过,俄罗斯虽然有四成年轻女性愿意和中国男性交往,但真到谈婚论嫁时,大多会因为生活习惯不一样打退堂鼓,毕竟谈恋爱是一回事,过日子是另一回事。从长期定居的难度来看,想靠免签实现“大混血”更是没可能。俄罗斯的移民政策管得很严,不是说免签进来就能随便定居拿身份。2016到2021年这六年里,每年获得俄罗斯公民身份的中国人最多才83个,最少的只有66个,平均下来一天还不到0.2个人。就算按更宽松的移民标准算,2020年从中国移民到俄罗斯的才7270人,反而有11035人离开,移民总数还在减少。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移民占俄罗斯接收全球移民的比例才1.06%,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速度怎么可能造成“大混血”?要知道民族融合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事,哪能靠免签这几年就改变。还有人拿两国性别比例说事儿,觉得中国男性多、俄罗斯女性多,免签后肯定会有大量跨国婚姻。但现实是,中国男性找对象更倾向于本国女性,毕竟语言通、习惯合,就算有少数人找外国伴侣,也不会扎堆选俄罗斯。俄罗斯女性也一样,她们更看重伴侣的责任心,不是说有签证便利就会随便嫁人。而且两国的婚姻成本差异也会让人犹豫,咱们这边彩礼动辄十几万,俄罗斯虽然婚礼花费只要几千块,但真要跨国定居,不管是中国男性去俄罗斯还是俄罗斯女性来中国,都得重新适应工作、社交,这些实际问题比签证难得多。说到底,中俄免签政策的目的是方便两国人做生意、旅游和交流感情,不是为了促成跨国婚姻。2023年两国贸易额都突破2400亿美元了,免签后更多的是商人来回跑生意,游客去对方国家看风景,比如俄罗斯人来中国东北玩冰雪,中国人去俄罗斯看贝加尔湖,这些往来只会让大家更了解彼此,不会让民族结构发生改变。历史上两国做了这么多年邻居,往来也没断过,也没出现过所谓的“大混血”,现在不过是多了个免签政策,怎么可能突然就变了呢?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