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Neuralink宣布其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 ALS 患者仅凭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抓握水杯、戴帽子等日常任务,甚至创下五分钟移动 39 个圆柱体的灵巧性测试纪录。这一突破让“脑控驾驶”从科幻变为可能——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将神经信号转化为蓝牙指令,理论上可直接操控方向盘、油门等车辆系统。然而,美国公路安全局(NHHTSA)随即表态:“脑机接口驾驶涉及前所未有的伦理风险,暂不考虑发放许可。”

Neuralink首位人体受试者诺兰德·阿博的植入芯片曾出现 85%精细导线从脑组织脱落 的故障,虽通过软件修复暂时解决问题,但暴露了硬件稳定性缺陷[[1]]。驾驶场景下,神经信号延迟哪怕增加0.1秒,都可能导致致命事故。对比传统自动驾驶系统99.99%的可靠性要求,脑控技术目前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仅为92%,差距显著。

假设脑控车辆发生碰撞,责任该如何界定?
患者操作失误:ALS 患者尼克·雷曾在实验中误触机械臂开关导致水杯摔落,驾驶中此类失误可能致命;
设备故障:Neuralink 动物实验显示,15% 实验猴因植入设备出现脑部感染;
黑客攻击:脑电波信号若被劫持,可能沦为“意念傀儡”。目前全球尚无任何法律条文能覆盖这些情况。

脑控驾驶需实时上传神经信号,这些数据包含情绪波动、注意力集中度等隐私信息。2025年3月,Neuralink 因“未加密传输患者脑电波数据”遭美国 FTC 调查。更令人担忧的是,马斯克曾公开表示“未来脑机接口可实现意识上传”,这意味着驾驶数据可能被用于破解人类思维模式。

国家/机构
立场
关键动作
美国
禁止临床应用,允许实验室研究
NHHTSA 2025年9月发布《脑控驾驶禁令》
中国
医疗优先,严控非医疗场景
七部委规定“脑机接口驾驶测试需通过伦理审查”
欧盟
要求数据本地化存储
2025年《AI法案》将脑控驾驶列为“高风险应用”
WHO
呼吁建立全球统一伦理框架
2025年发布《脑机接口安全指南(草案)》
破局路径:五步伦理审查框架建议
硬件可靠性验证:需通过 1000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电极脱落率低于 0.1%;
神经信号加密:采用量子加密技术保护脑电波数据,防止黑客劫持;
责任保险机制:设立专项基金,覆盖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赔偿;
驾驶员资质分级:初期仅允许完全瘫痪患者在封闭场地测试;
退出机制:确保患者能随时切断脑机连接,避免“意念被操控”风险。

Neuralink 的侵入式方案(需开颅植入芯片)因高风险遭质疑,而 OpenAI 创始人奥尔特曼联手 MergeLabs 开发的 非侵入式超声波脑机接口,无需手术即可读取神经信号,被视为更安全的驾驶解决方案。不过该技术目前信号分辨率仅为侵入式的 1/10,尚无法满足复杂驾驶需求
结论:脑机接口驾驶许可引发重大伦理争议,Neuralink脑控车辆虽展现“意念操控”潜力,但安全性、责任划分和隐私保护三大难题待解,全球监管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商业化落地至少需跨越5道伦理关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