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行业里牛皮大王不少,从不缺烟雾弹。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在技术开放日的第一句话就剑指行业乱象:“把LiDAR拆开来,能拼出Liar(骗子)——这个行业被忽悠得太多了。”
禾赛科技(NASDAQ:HSAI;HKEX:2525)是一家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和配送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应用。作为全球激光雷达龙头,禾赛以33%的营收市场份额雄踞全球第一。
这位顶着伊利诺伊博士光环的创业者,年轻却自带“真性情”标签。他不喜欢采访中的默契表演,更愿意把提问变成一场真实的智识碰撞,会给记者的问题打分,直言“别问老问题,来点新东西”。
有人怕他的尖锐,有人却爱这份直接,比如我,希望在满是话术的行业里,这样的创业者总能挖出真东西。
就如同《国王的新装》里的孩子,总是兜不住说真话,这大概也是这家公司的特色。
当有同行制造新概念——数字化激光雷达才是真未来的时候。禾赛首席科学家孙恺忍不住开炮,只有安全和不安全的激光雷达,没有非数字的激光雷达
当10个采访问题3个都是具身智能的时候,看着过热的赛道,李一帆直言,具身智能距离商业化远得很。像人不是真需求,走路走得好,可没那么重要。
花生最想问他:当年靠后发优势打败Velodyne的小老鼠,如今已成行业第一的大象,当需要自己在前方摸索时,禾赛会不会被下一个“禾赛”伺机超越?
或许,这家公司未来最大的挑战,从来都是自己。

国内激光雷达产业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
2016年,Velodyne就是激光雷达的代名词,全球90%的无人驾驶公司都在用它的产品,甚至有创业公司把“能早拿到Velodyne的货”写进文档,这成为能拿融资的光环。
彼时的Velodyne单台售价10万美元,货期长达8个月,即便可靠性堪忧,但依然垄断市场。
2016年,北科天绘、镭神智能、速腾聚创先后入局,禾赛是这波玩家中最晚的一个。更憋屈的是,2017年百度AI大会上,有记者为了拍摄Velodyne的“机皇”HDL-64E,直接把刚发布的禾赛Pandar40当成了三脚架,重重的摄像机压在上面。这张照片至今还存在禾赛首席科学家孙恺的手机里,成为那段艰难岁月的注脚。

后发者要突围,必须剑走偏锋。
禾赛没有走低线数入门的路线,而是直接推出高线数的Pandar40对标Velodyne旗舰,用原创设计解决核心痛点:将40个探测器集成在一块电路板,发射端每4个激光器共用一块电路板,把需要精细调校的128块电路板缩减至11块,大幅提升可制造性和可靠性;同时实现测距性能接近Velodyne的两倍,分辨率不相上下。
更关键的是,禾赛解决了行业痛点:2018年全球首创激光编码技术,让每一束激光都带着专属“密码”,彻底杜绝不同雷达间的干扰,为无人驾驶规模化部署扫清障碍。这一技术让Pandar系列一举打破海外垄断,全球市占率从8%飙升至74%,全球TOP 10 Robotaxi企业中有9家选择它作为主激光雷达。
面对“机械旋转雷达过不了车规”“是落后技术”“成本降不下来”的质疑,禾赛用行动回应:2021年Pandar系列通过车规认证;如今每年仍能贡献约10亿元高毛利营收;JT系列机械旋转雷达成功搭载于万元级割草机,售价降至千元以内,证明其成本并不输固态/半固态方案。
八年时间,禾赛将激光雷达单价从80000美元骤降至200美元,相当于从一辆汽车变成了一部手机,成本降幅达99.8%。这背后不是靠挤压供应商,而是垂直整合的硬实力——关键部件全栈自研,16款自研芯片获得AEC-Q车规认证,累计交付达1.85亿颗,位列全球第一。
降本的同时,禾赛的毛利长期保持在30%-40%,在内卷当头的汽车产业链内显得如此扎眼,为什么?
李一帆给出了答案:秘诀在于“先算后做”:先预估产品最终售价和市场体量,再倒推成本结构,通过技术创新而非单纯压价实现优化。
2025年,禾赛在差旅、文档、测试等多个环节引入AI助理,全年节省运营费用超1亿元,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

禾赛的发展史,堪称一部“再造共识”的历史,如同哪吒,就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味道。
在机械旋转雷达被群嘲的年代,它坚信“360度全覆盖是不可替代的优势”;当行业追捧1550nm技术路线时,它却在2019年果断放弃已投入大量资源的相关项目。
当时的禾赛做出了一个“豪赌式”判断:随着905nm VCSEL激光器功率密度和单光子探测器灵敏度提升,其性能终将超越1550nm方案,且成本下降曲线更陡峭。随后,禾赛埋头两年,推出AT128芯片化架构激光雷达,收发两端核心器件全自研,再次震惊市场。
如今,当年抨击机械旋转雷达的友商纷纷推出同类产品,1550nm路线也逐渐被市场冷落,禾赛的“非共识”终成行业共识。
这种“再造共识”基因,在具身智能赛道上再次显现。
行业狂热追捧人形机器人,孙恺却冷静指出,当前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还停留在避障导航,未来家庭场景的核心是安全——人体60%是水,质地柔软,而机器人是钢铁之躯,力量越来越大,若安全防护不到位,极易造成伤害。
他畅想,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在全身搭载微型高帧率激光雷达,无需测远但能快速识别人体靠近,由此兜底人形机器人的安全下限。
“机器人没有AI就是废铁,当前AI能力还撑不起正向商业价值。”李一帆则更直接:行业过多关注机器人“像人”的标签,却忽视了核心功能需求。他说得非常狠:“外星人未必需要两个眼睛一个鼻子,机器人也未必需要完全仿人,脚趾头这种细节毫无意义”。

“再造共识”不代表脱离市场,没必要,对吧。
2025年上半年,禾赛在机器人领域3D激光雷达出货量位列中国第一,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有九家选择其产品,割草机器人搭载的JT系列半年出货量破十万台。
在坚守判断的同时,禾赛用技术实力抓住了机器人赛道的真实需求。

2025年Q3财报,禾赛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47.5%,净利润2.6亿元创历史新高,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盈利目标,随后将全年净利润指引上调至3.5亿至4.5亿元。
作为全球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的底气藏在双线爆发的增长里。
激光雷达交付量实现了翻倍,总交付量44.1万台,同比暴涨228.9%。其中汽车辅助驾驶(ADAS)交付38万台,同比增长193.1%。

在这背后,是行业红利正在加速兑现。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国内乘用车NOA搭载率已达29.15%,单月交付破60万辆。机器人则给禾赛贡献了第二条增长曲线,交付6.1万台,同比暴增1311.9%,直接成为全球头部机器人企业的首选供应商。
订单端同样亮眼:拿下前两大ADAS客户2026年全系标配定点,“主雷达+补盲雷达”组合斩获首个乘用车量产订单,同时巩固理想汽车独家合作,成为其L系列、i系列、MEGA全系车型供应商。
如上业绩兑现,加上赛道催热,使得禾赛的盈利超预期:2.6亿元净利润不仅创纪录,还让禾赛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随后直接上调全年净利润指引至3.5亿至4.5亿元,成为行业少有的盈利标杆。
禾赛的底气,更来自对技术本质的坚守。
当行业炒作“数字激光雷达”概念:高呼“随着L3级自动驾驶加速落地,数字化已成为激光雷达的重要升级方向——激光雷达的线数决定着其性能上限,而数字化架构在激光雷达的高线数拓展和精度感知上具备显著优势,有助于更精准感知路况、提高驾驶安全性。
一向乐于说真话的禾赛坐不住了,为此孙恺直言:“所有激光雷达都有模数转换环节,最终都输出数字信号,不存在非数字激光雷达。”他强调,激光雷达的核心是安全兜底,显性参数之外,抗鬼影、抗干扰、雨天可靠性等隐性指标才是安全下限。
禾赛推出全球首创的光子隔离技术,简单说就是一个激光器对应一个探测通道,像可编程LED 灯珠那样独立控制,而传统方案像大灯泡一次点亮一片,能从根儿上避免“误报鬼影”。
这项技术已全系搭载于AT、ETX等主激光雷达,守住了激光雷达作为安全件的核心底线。
在花生看来,行业里某些玩家用数字激光雷达混淆概念,本质是对消费者和产业链的不负责。其实,这也是汽车行业内最大的毛病。《汽车之友》主编许晖都忍不住写社论:如今到了一个话术上车的时代,这让媒体、公众不堪其扰。
语言腐败也是一种腐败,语言通胀也是一种通胀,对于产业链,这会混淆大家的概念,浪费彼此的精力和时间,增加没有必要的困扰。对于消费者,则是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比如年初突然哑火的——闭眼开车安全放心……
这样不好,不好。业内还是要尊重事实,不然就是给自己挖坑,还会连累别人。
写在最后:不做封闭系统,在长跑中守初心逛完禾赛麦克斯韦研发智造中心,最直观的感受是“舒服”。楼顶的网球场旁,员工菜园里种着奶油白菜,两只司猫晒着太阳半睁着眼看着我,这种不刻意的松弛感,和某些车企打卡式福利截然不同。在越来越功利的汽车产业链里,这样的企业显得难能可贵。
李一帆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行业需要有序的利润分配机制,丰田会把多余利润分给供应链,中国车厂却总说‘我都不赚钱,你凭什么赚’。长期来看,只有链主赚钱、供应商活好,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这份通透也体现在企业战略上。尽管禾赛实现了七大核心部件全栈自研,却拒绝做封闭系统。孙恺明确表示:“什么都能自己做不是最好的结果,我们会在部分项目中混用供应商芯片,希望产业链共同繁荣。”在他看来,技术长跑中没有绝对领先,逆水行舟才是常态,只有持续的底层思考和原创突破,才能保持前进。
就像孙恺在演讲结尾说的:“今天还在一线的车企、激光雷达厂商,都是跑过马拉松30公里的选手,都在竭尽所能做好事情,需要多一些鼓励。”

八年时间,禾赛从昔日的“三脚架”成长为全球龙头,用99.8%的成本降幅、全栈自研的技术壁垒、双线爆发的业绩证明了自己。
但对这家不满足于现状的公司来说,过去的成就只是起点——当行业陷入概念炒作时,它坚守安全本质;当成为行业标杆时,它拒绝封闭僵化。
从被当成三脚架到全球第一,禾赛用八年证明了“再造共识”的价值;而未来,能否跑赢下一个自己,或许就藏在它今天的选择里。
我看到禾赛的选择是做封闭系统,不炒概念泡沫,守住安全的本质。下次见面,倒想问问李一帆:现在的大象,还能像当年的小老鼠一样拼吗?
文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