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这个词,在生活中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在中医里,经常会用到中气充足或不足的说法,不过,这“中气”究竟是什么呢?当身体里的“中气”出现了异常,又会引发怎样的不适呢?关于这些,其实在清代名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作为清代的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医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而且他还是乾隆皇帝的御医,其医药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也很深远,还被人们被誉为“黄药师”。
黄元御认为,我们体内脏腑的气机升降,大多都与自身的中气有关,用《四圣心源》中的话来说,即中气升降出现异常时,肾水、心火、肝木、肺金等脏腑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这也就是说,脾胃中气对于体内的升降,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也就成为了调治升降失常的关键。

黄元御将身体里的脾胃中气视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肾随着脾气上升,而心肺之气则随着胃气下降,若是中气出现了壅滞,那么就会让气机的运行受到阻碍,如此便会使得气机运行异常,进而诱发气机郁结、气机滞留等病症,而如此一来,自然也会表现出诸多的病症。
同时,中医还认为“胃主降浊,脾主升清”,当脾胃受到湿邪病症的困扰时,就会让中气不运,气机升降也会因此出现反常,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就以我们人体的衰老病死来说,也跟此息息相关,因此,在病症的治疗上,医家常常会从中气入手,大多着重于对中焦脾胃之土的调养。
而黄元御收录在《四圣心源》里的一个经典方剂“黄芽汤”,就体现了这一点。黄芽汤是治疗中气的主方,仅由四味常见药材配伍而成,即将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合用,可用于改善中气不足,崇阳补火,则宜人参、干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草、茯苓。

通过此方,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黄元御对于药材的运用精妙。众所周知,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之效,可以补充体内的气机,而中气不足,自然是与体内的气机运行有关,人参补益,则有助于中气的滋补,同时,干姜具有温性,还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另外,在此方中之所以会用到茯苓,是因为中焦脾胃虚弱,很容易诱发水湿病邪,而且在中医学里,脾胃不仅以消化食物为主,同时还具有“主运化”的作用,一旦脾胃出现了异常,那么水湿的运行就会泛滥,如此又会反过来影响脾胃。不过在具体运用上,医家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酌量增加一些其他药材,以便于更好地改善病症。
比如,当心火上炎,心火过于旺盛,且出现惊悸烦乱等病症时,就可以加入黄连、白芍来清降心火;若是出现了肾虚遗精等症状,也可以酌量加入附子,附子具有温性,归入肾经,可以补充命门之火;此外,若是肝气郁滞,情绪不畅,也可以加入桂枝、牡丹皮以舒肝郁。

黄芽汤之妙,被称为调理阴阳、调理脾胃第一方,是《四圣心源》众方之首,是中医圆运动的奇效良方,温补脾阳、祛湿化浊、调理脾胃、调理阴阳、祛湿减重、升清降浊,真不愧“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之奥义,对脾胃虚寒(畏寒肢冷、食少腹胀、舌淡苔白)和湿浊内蕴(头面油腻、身体困重、下肢水肿)的患者屡用屡效,毕竟脾胃健康了、湿浊消失了,身体就好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湿热内蕴者及孕哺期女性,不宜使用。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