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多喝热水”,几乎成了中国人最熟悉的健康建议。感冒了多喝水、嗓子痛多喝水、心情不好也被劝多喝水。于是,很多人干脆把水当“万能药”,一天到晚水杯不离手,甚至一口气灌下几大杯,生怕肾脏“干”坏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水喝错了,也可能在“伤肾”?医生提醒,喝水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想护住肾,这3种常见的喝水方式,最好绕着走。
一、肾脏最怕“乱喝水”,不是水的问题,是喝法出问题!
肾脏,是人体的“清道夫”,每天过滤180升血液,排出代谢废物。如果水喝得太少,尿液浓缩,毒素滞留,确实会加重肾脏负担。但这并不代表“喝得越多越健康”。水不是药,喝过量也会出问题。
临床上,医生就不止一次见过“喝水喝进了ICU”的例子。比如——
一次性猛灌水,诱发“水中毒”
夜里起夜频繁,影响肾脏调节功能
“喝水养肾”成了误区,反而拖延治疗时机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养生”,实际上却在默默透支健康。
二、喝水养肾?这3种喝法反而最伤肾!1. 【集中猛灌型】——一天不喝,临时突击灌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忙了一整天突然想起来“今天水喝少了”,然后一瓶接一瓶猛灌,觉得这样就能“补回来”。错!这种喝法,肾脏压力最大。
肾脏的工作原理是持续过滤血液、排出代谢物。短时间大量摄入水分,会打乱体液平衡,甚至引起低钠血症,严重时导致抽搐、昏迷。
2022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刊登研究指出,快速饮水超过1000ml/小时,可能诱发脑水肿、肾功能紊乱。
正确做法:少量多次,分散喝水。成人每日饮水量建议在1500-1700ml左右,分6-8次饮用,不要等口渴才喝。
2. 【强迫灌水型】——没渴也喝,怕“肾干坏”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多喝水能排毒养肾。”于是,不少人设闹钟喝水、强迫自己每小时都得喝一杯。但你知道吗?如果你本身肾功能不好,或者存在心衰、高血压,这种“强迫灌水”反而会适得其反。
肾脏的排水能力是有限的。当摄入水量超过负荷,多余水分会滞留在体内,造成水肿、心脏负担加重,严重时可能诱发肺水肿。特别是慢性肾病(CKD)患者,一味多喝水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
正确做法:听身体的信号。渴了就喝,没渴不强求。特殊人群(如肾病、心衰患者)更应遵医嘱限水。
3. 【临睡狂饮型】——怕夜里口渴,临睡前狂喝一通

“我晚上容易口干,睡前多喝点水没坏处吧?”其实,睡前暴饮水,对肾脏和心脑血管都是负担。
首先,夜间是肾脏“修复”的关键期,大量饮水会增加夜间排尿频率,打扰睡眠,反而影响肾脏调节功能。
其次,夜间血压自然下降,如果大量饮水,可能突然升高血压,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2020年《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研究指出,夜间频繁起夜者,肾功能受损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老年人。
正确做法:晚饭后适度减少饮水量,睡前1小时可小口饮少量水,但不宜一次性大量饮用。
三、喝水虽好,但别“盲目补水”!这些信号才说明你该喝水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定时定量”喝水。其实,身体自带“喝水提醒器”,只要你能听懂这些信号,就不会喝错水:

口渴、嘴唇干 → 明确缺水信号
尿液颜色深黄 → 说明水分摄入不足
头晕、乏力 → 可能是轻度脱水表现
而如果你长期不渴、尿液清淡、排尿正常,其实就不必强行“灌水”。
特别提醒:肾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者、肝硬化患者等特殊人群,饮水量需遵医嘱控制,切忌“照搬别人经验”。
四、除了喝水方式,真正“养肾”的关键在这3点除了正确喝水,养肾护肾还有更重要的日常习惯。医生建议,从这几件小事做起,才是真正的“肾脏友好型生活”:

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是肾病的最大元凶。定期体检、科学控糖,是护肾第一步。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长期使用可致药物性肾损伤。
减少高盐高蛋白饮食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负担,建议适度。
五、多喝水,不是“万能护肾符”!很多人听到“喝水养肾”,就开始疯狂灌水,仿佛掌握了养生秘诀。可事实是:水喝对了,是润物细无声;水喝错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不会像心脏那样“咯噔”一下提醒你,也不会像胃那样闹情绪。等你感觉不对劲,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所以,与其等肾受伤后补救,不如从现在开始,喝对水、喝适量的水,给肾脏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
参考资料: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年第38卷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
国家卫健委《健康饮水指导手册》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共识(2020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