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技术不比我们差很多,美国也有能力生产,矿床也有,为啥稀土最终会成为我们的王炸

日本技术不比我们差很多,美国也有能力生产,矿床也有,为啥稀土最终会成为我们的王炸,一招致敌?   稀土这东西说起来也有意思,原本只是提炼矿产时的副产物,却因为在高科技领域的不可替代性,硬生生从“废料”变成了战略资源。而中国能把它玩成一招致敌的王炸,还真不是靠运气,背后是技术和产业体系的双重底气。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达4400万吨,按稀土氧化物计占全球48%,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这一个点就占了全国总量的83%,全球储量的半数以上,天然就握有资源话语权。   但光有矿可不行,关键得能把它变成能用的材料,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提纯技术了。   咱们的串级萃取技术能把稀土纯度做到99.999%,全球90%的稀土分离专利都攥在咱们手里,美国搞同类工艺不仅成本要高出三成,纯度稳定性还跟不上。   就说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挖出来的原矿还得不远万里运到中国四川精炼,这波操作也是没谁了,捧着金饭碗还只能求着别人帮忙加工。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足够庞大的制造业能把这些提纯后的稀土以及变为副产品的金属矿物全部消化掉,这才是把成本压下来的核心。   2024年中国钕铁硼永磁体产量突破3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电子设备这些需要稀土的产业在中国都是万亿级规模,这么大的需求量让稀土提炼形成了规模效应,成本自然降得下来。   反观美国,全年稀土氧化物产量才1300吨,连商业化的分离设施都没有,想提炼都没地方去。曾经美国的莫利矿业公司也想搞稀土产业,2010年还在纽交所上市了。   结果2011年稀土价格从峰值120万元/吨暴跌到2014年底的30万元/吨,加上没有足够的下游产业消化产能,2015年就破产了。   现在接手的MP Materials还是靠着美国国防部110美元/公斤的最低价承诺才勉强撑着,2026年能不能实现盈利还是个未知数,这就是没有制造业支撑的尴尬。   澳大利亚同为稀土资源大国,还和美国签了个“关键矿产供应保障框架协议”,号称半年内投入10亿美元建供应链。结果莱纳斯稀土公司至今还得依赖马来西亚的加工厂,在本土连个像样的冶炼设施都没有。   不是他们不想建,而是稀土提炼需要上百次化学萃取,不仅需要精密设备和稳定工艺,还得处理大量含放射性元素的尾矿和废液,环保压力极大。澳大利亚国内环保组织一抗议,项目就卡壳,半年时间连环评都做不完,更别说投产了。   美澳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喊了半天口号,却发现缺的是整个化工工业基础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10亿美元投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我们的稀土产业可不是一天两天建成的,从勘探、采矿、分离、冶炼到磁材制造,早就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技术成熟、产能稳定,成本还低。美国的那些觉得靠点资源和政治口号就能赶超的政客们,把供应链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稀土这张王炸,是靠几十年的产业积累和体系优势攒出来的,而不是靠嘴炮能赢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