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伊利,如何平衡“守成”与“创新”?

导读

“冰火两重天”的业绩表现,既暴露了伊利在核心业务上的结构性挑战,也展现了其在多元化战略、全球化布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突围能力。

近日,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发布三季报,暴露出行业寒冬下的经营裂痕。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905.64亿元,同比微增1.71%,但归母净利润104.26亿元,同比下降4.07%,扣非净利润虽首次突破百亿至101.03亿元,增速18.73%的背后却难掩核心业务萎缩、多元化受阻的多重困境。

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伊利在财报中展现出“大象难转身”的困境,引发行业与投资者的深度关切。

液态奶“基本盘”失速,高端化防线松动

三季报显示,伊利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8%,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营收负增长。作为伊利营收占比超六成的核心业务,液态奶板块的持续下滑成为最大隐患。

2025年前三季度,液态乳实现营收549.39亿元,尽管仍保持行业第一,但增速已明显放缓。更严峻的是,该板块自2024年起连续多个季度负增长,2024年全年液态乳营收同比降幅高达12.32%,2025年一季度虽收窄至3.06%,但二季度仍呈现3%左右的负增长。

市场饱和是首要推手。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中国常温白奶市场渗透率已超95%,人均年消费量达到35公斤,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尼尔森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乳制品零售额增速仅2.1%,远低于过去五年平均6%的增速。伊利虽在高端产品线持续发力,但金典有机奶增速从2023年的18%降至2025年的5%,安慕希系列更是出现首次负增长,反映出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尝鲜式”消费逐渐退热。

深层矛盾在于消费结构剧变与竞争格局逆转。一方面,新生儿人口持续下降直接冲击婴幼儿液态奶需求,同时植物基饮品、低糖茶饮等替代品类分流严重。尼尔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常温酸奶市场增速仅2.3%,而伊利核心单品安慕希虽连续多年稳居品类第一,但面对竞争对手超300亿元的年销体量,其200亿元级表现已显乏力。

渠道变革加剧竞争压力。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虽带来增量,但也导致传统商超渠道流量被分流。伊利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电商渠道收入占比提升至22%,但单客成本同比上涨18%。

更严峻的是,在低温鲜奶赛道,光明、君乐宝凭借区域冷链优势构筑壁垒,伊利虽投入巨资搭建全国冷链网络,但成本高企与地域信任瓶颈难以突破,市场份额始终徘徊在4%左右。

虽然伊利在2024年推出植物基酸奶、A2β-酪蛋白牛奶等新品,但三季度新品收入占比仅9%,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伊利婴幼配方奶粉业务受出生率下滑冲击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该板块收入同比减少12%,远超行业平均5%的降幅。

多元化战略“烧钱”未果

如果说营收下滑是表象,那么成本压力则是侵蚀伊利利润的根本痛因。三季报显示,伊利净利润同比下滑8.3%,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至31.5%,创近五年新低。为摆脱对乳制品的单一依赖,伊利近五年加速布局无糖茶饮、宠物食品、矿泉水等非乳赛道,但成效远未达预期。

矿泉水业务“伊刻活泉”前三季度收入仅2.8亿元,远未达预期;奶酪业务虽保持20%增长,但市占率仍落后于妙可蓝多;植物基品牌“植选”虽获资本青睐,但消费者复购率仅18%,低于行业25%的平均水平。

宠物食品品牌“依宝”在国际巨头与本土品牌夹击下举步维艰;药食同源产品虽与同仁堂合作推出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等新品,但市场认知度仍待提升。更令人深思的是,伊利在2025年提出的“全球健康食品集团”战略,因资源分散、协同效应不足,尚未看到清晰路径。

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消费升级放缓,乳制品行业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市场压力,更是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竞争。

截至2025年三季度,伊利短期借款高达446.73亿元,叠加104.92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短期债务合计超550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175.55亿元,不足覆盖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债务与现金流失衡”状态,源于高分红策略与经营资金需求的矛盾——2025年中期拟派现30.36亿元,累计分红585.66亿元,连续6年分红比率超70%,虽树立“价值投资标的”形象,却加剧了资金储备压力。

面对“基本盘萎缩、多元化成吞金兽”的质疑,伊利正尝试多线破局。全球化布局成为另一抓手。金领冠登陆香港市场,Cremo进入沙特完成3000家销售点布局,Joyday、Cremo亮相FIBA亚洲杯赛事现场,海外冷饮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4%,婴幼儿羊奶粉业务营收增长65.7%。但东南亚冷饮市场已面临赤道冰品等本土品牌激烈竞争,中东市场需突破文化差异与渠道壁垒,全球化“建体系”之路仍需时间验证。

伊利2025年三季报的“增收不增利”现象,折射出中国乳业龙头在存量竞争时代的转型阵痛。液体乳的动销困境、成本压力、渠道库存问题,与奶粉、冷饮、全球化布局的逆势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冰火两重天”的业绩表现,既暴露了伊利在核心业务上的结构性挑战,也展现了其在多元化战略、全球化布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突围能力。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伊利需平衡“守成”与“创新”。资源分散易陷“样样通、样样松”泥潭,伊利需在“第一之争”中保持清醒,先解决资金链燃眉之急,筑牢奶粉业务信任根基,方能穿越周期,重塑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