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

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在这种形势下,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在公开分享里说的话就很有道理,他不赞成一股脑推进城镇化,更反对逼着农民都往城里挤。   你想想,日本为啥敢蹦跶?它赌的就是咱们后院不稳。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不光是航母有多少,导弹多厉害,更关键的是底座扎不扎实。这个底座是什么?就是广袤的农村和数亿的农民。   要是咱们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城市里,把农村搞成空心化,那不就等于把自家的命脉暴露在人家眼皮子底下了吗?一旦有点风吹草动,比如跟日本在东海真干起来了,外部势力一封锁,城市里的粮食、能源从哪儿来?产业链一断,几千万人的就业怎么办?   到时候别说打仗了,内部先乱成一锅粥。温铁军教授看透了这一点,他老是强调农村是咱们国家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咱们这几十年发展快,城市化搞得确实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看着是挺风光。可代价呢?无数村庄凋敝,年轻人全跑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大片的良田要么荒了,要么被流转出去搞些不三不四的项目。   这种模式在和平时期看着问题不大,大家都能在城里找到活干,挣点钱。可一旦进入准战时状态,它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城市是个巨大的消耗体,它自己不产一粒米,不产一滴油,所有的东西都得靠外部输送。   日本要是真发疯,配合美国在海上搞封锁,咱们的能源线、粮食线一断,你想想那些超级大城市,几天之内就会变成巨大的火药桶。温铁军之所以反对逼农民进城,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巨大的风险,他是在为国家的战略安全敲警钟。   他说的那个“新农村”,可不是简单地把农村的房子刷白漆,修个水泥路就完事了。他的核心思想是让农村重新活起来,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独立单元。怎么活起来?就得把人留住,把产业搞起来。   农民在村里有地种,有活干,能赚到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城里挤鸽子笼?当农村重新拥有了教育、医疗、文化这些公共服务,当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事,而是变成了有技术、有前景的现代产业,那农村的吸引力自然就回来了。   一个有活力的农村,不仅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成为经济的缓冲地带。城里经济不好的时候,农民可以回乡;城市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农民可以进城。这种进退自如的弹性,才是咱们国家应对外部冲击的最大本钱。   再回到日本那个问题上。它为什么敢有胆量和决心?因为它在赌咱们会犯跟它当年一样的错误。日本当年也是拼命搞城市化,把资源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圈,结果呢?   农村一片萧条,整个国家变得异常脆弱。它现在就是想把这套模式复制到咱们身上,希望咱们也走上这条不归路。   只要咱们的农村垮了,根基就动摇了,它就有可乘之机。所以,温铁军教授的那套理论,表面上看是在谈农业、谈农村,实际上是在构筑一道抵御外部风险的万里长城。一个强大的、有韧性的中国,必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国,是城市和乡村互为支撑、互为后盾的中国。   把农民都圈在城市里,看着是提高了GDP,实际上是削弱了国家的战略纵深。广袤的农村和熟悉山川地理的亿万农民,本身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抗日战争时期,咱们就是靠农村包围城市,拖垮了敌人。   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这个道理没变。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饭碗都端不稳,连自己的根都守不住,那发展得再快,楼盖得再高,也不过是沙上建塔,风一吹就倒了。   温铁军教授的担忧,正是基于这种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他不是反对城镇化,而是反对那种割裂城乡、掏空农村的伪城镇化。他要的,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安全的现代化路径。   所以说,别看温铁军教授整天在讲土地、讲合作社、讲生态农业,他心里装的是整个国家的安危。在当前这个国际环境下,他的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咱们跟美国的博弈是长期的,跟日本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根基打牢。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而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而不是弱势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