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西方科技好像都停滞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而是除了中美之外

为什么西方科技好像都停滞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而是除了中美之外,其他国家都跟不上了。现在科技研发花钱太多。空间站、材料,还有大型科技实验室数量只有七八个,加上各种科研人员,所需的人力物力已经不是小国家能承受的,这还是基本情况。 就说最烧钱的大科学工程,全球能玩得起的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国际空间站每年维护费就得 30 亿美元,当初 16 国联合参与,现在欧洲航天局想升级模块,凑了三年才凑够 2 亿欧元,还不到预算的一半。 而中美两国早就自己下场,中国空间站刚完成巡天望远镜对接,美国则在推进月球门户空间站,单是核心舱研发就砸了 50 亿美元,这种投入规模,连日本都望尘莫及,要知道日本全年研发经费也就 9600 亿元人民币,还不到美国的七分之一。 材料科学这种基础领域更能看出差距。现在搞新型半导体材料,光一个原子层沉积设备就得 2000 万美元,还得配套超净实验室和同步辐射光源。 全球目前能稳定运行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只有 7 台,中美各占两台,剩下的三台分散在欧洲,连德国想做个新型陶瓷材料实验,都得提前半年排队申请机时。 日本倒是在机械工程领域还有优势,但 2023 年他们 “计算机、电子、光学制造业” 的研发人员还在减少,顶尖人才全被中美企业用高薪挖走了。 人工智能这个热门赛道,更是成了中美双雄的游戏。训练一个 GPT-4 级别的大模型,电费就得花 1200 万美元,还得有每秒百亿亿次运算的算力支撑。 美国英伟达一家就占了全球 70% 到 95% 的 AI 芯片市场,中国虽然高端芯片有短板,但算力总规模已经超过 230 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 秒,杭州的算力小镇能同时支撑上千家企业做算法训练。 这种规模效应,欧洲整个加起来都赶不上。英国倒是在国际共著论文上占比高达 74.4%,但 Top1% 的顶尖论文数量早就被中美拉开了差距。 研发投入的差距更是越拉越大。2023 年中国政府科技预算达到 26.5 万亿日元,美国是 19.1 万亿日元,而德国全年研发经费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企业层面差距更明显,美国企业一年研发投入 69.2 万亿日元,中国紧随其后有 50.8 万亿日元,日本企业连 20 万亿都不到。更关键的是政策持续性,中国的 “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 能持续十年投入,而欧洲不少国家换个政府就改科研方向,根本没法搞长期攻关。 现在的科技竞争早就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化对抗。从科研经费、人才储备到基础设施、政策协同,每个环节都得砸钱砸资源,这种全方位的投入,已经不是单个国家能扛得住的。那些曾经的科技强国不是不进步,只是中美跑得太快,才显得他们 “停滞” 了而已。 中美之所以能领跑,不是偶然,而是各自体系优势的必然结果。科技的门槛越来越高,玩家越来越少。未来的十年,将是中美在高端科技领域正面碰撞的十年,也是其他国家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关键十年。要么依附,要么突围,没有中间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