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亿买的教训:安世半导体被抢记,给中国出海企业上的血色一课 330亿真金白银收购的公司,能在一天之内被凭空夺走。 所谓的商业规则和法律契约,在地缘博弈面前脆得像张薄纸。 安世半导体这出戏,不是商业纠纷,是给所有中国出海者敲的丧钟。 2019年底,闻泰科技的收购案曾是行业范本。那时的安世半导体资不抵债,只剩中国这一个大客户,连竞争对手都早早出局。闻泰拿出330亿,走了所有合规流程,甚至打破常理提前还清了安世的债务——这种近乎"仁至义尽"的操作,当时还换来了荷兰方面的感激。 没人能预料到,这份"善意"会成为日后的隐患。2020年3月,闻泰的张学政接过CEO职位,安世原首席法务官鲁本·利希滕贝格和首席财务官斯特凡·蒂尔格本已谈妥离职,却因疫情阻碍,被张学政留任过渡。谁也没料到,这一留就是四年,这两个手握核心权力的位置,成了日后引爆危机的火药桶。 转折发生在2023年。美荷日签署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协议,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阿斯麦的光刻机,却没人注意到安世早已被卷入漩涡。为了让产品合规出口,闻泰主动成立企业事务部对接荷兰政府,可等来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份"夺权清单":要求成立拥有一票否决权的超规格监事会,掌控100万美元以上投资、人员招聘等核心权限,甚至要让安世荷兰与中国业务彻底切割。 这已经不是监管,而是赤裸裸的控制权掠夺。作为上市公司,闻泰无法向股东交代这种"割肉"方案,谈判从2023年拉扯到2024年,始终没有结果。2024年9月,美国启动制裁清单的50%股权穿透审查,安世的命运被彻底推到风口浪尖。 9月29日,美国新规生效。 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叫停谈判,直接冻结安世全球业务,那两位留任四年的高管瞬间反水。 10月1日,这场"抢劫"迎来高潮:上午,两位高管官复原职后立刻举报;下午,荷兰企业法院未经开庭就暂停了张学政的CEO职权;当天,安世荷兰股份被强行托管给第三方,闻泰派驻人员的网络权限全部被封,与国内的沟通渠道彻底中断。 一整天,三步操作,一家100%中资控股的合法企业,就这样被生生剥离。荷兰政府从头到尾拿不出任何闻泰违法违规的证据,却用行政命令和司法手段完成了所有操作——比起孟晚舟事件还找了"法律由头",这种操作连伪装都懒得做。 更讽刺的是,荷兰很快发现自己玩脱了。当他们向欧盟和美国通报时,得到的却是"已读不回"的冷遇。10月11日,签字的荷兰经济部长急忙改口"这不是政府意愿",隔天又表态"不想引发冲突",可此时木已成舟,我方政府已正式介入协助维权,甚至传出国资拟受让股份的消息。 最让人唏嘘的是张学政的遭遇。这位常驻荷兰推动安世重回巅峰的CEO,如今既没回国也不在荷兰。对于信奉规则与契约的知识分子而言,自己亲手搭建的一切被公然摧毁,这种信仰崩塌的痛苦,远比失去公司更难熬。 这场闹剧里,最该清醒的是那些还对"西方规则"抱有幻想的人。2024年至今,已有不少技术大拿在欧美因莫名理由被捕,有的只是去意大利度蜜月的普通技术总监,半年过去连审判都没有。他们不是没收到风险暗示,只是不愿相信"规则"会如此不堪一击。 安世的教训,值得写进所有出海企业的教科书。对核心岗位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谈判桌上的犹豫只会给对手可乘之机。荷兰已经用行动证明:当利益冲突时,所谓的规则不过是可随时撕毁的废纸。 中国企业出海,既要懂商业逻辑,更要懂"江湖规则"。菩萨心肠得留给自己人,对外必须备好雷霆手段——毕竟在生存博弈里,没有中间地带,不是守住阵地,就是被彻底吞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