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路透社消息,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已经恢复对国内客户出货。之前由于荷兰冻结安世资产

路透社消息,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已经恢复对国内客户出货。之前由于荷兰冻结安世资产,加上中国禁止部件出口,导致安世中国子公司一度停止为客户出货。不过在经历短时间调整后,中国子公司已经重新给国内客户出货。   这一供应停顿并非偶然,荷兰法院率先对安世在华资产实施强制冻结,叠加我国为维护产业安全出台的部件出口限制措施,双重因素直接导致安世中国子公司的出货业务一度中断。   荷兰的资产冻结行为明显超出正常商业范畴,而我国的出口限制则是捍卫产业权益的必要回应,短暂停供反而让国内产业更清晰地认识到供应链自主的重要性。   支撑此次恢复供货的核心力量,是位于东莞的安世中国封装工厂。   尽管这座工厂本身产能存在上限,但在全球高质量封装产能普遍处于满负荷运转的背景下,其稳定运营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目前全球范围内,能达到东莞工厂产能规模的优质封装企业屈指可数,多数头部厂商的订单早已排期饱和,这一行业现状从一开始就为荷兰的供应链重构计划埋下隐患。   中荷双方的博弈早已超越企业层面,上升到产业战略的正面交锋。   中国商务部明确向荷兰经济大臣亮出“不豁免、不谈判”的底线,要求对方纠正不合理行为,而荷兰方面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坚持沿着错误路径推进。   荷兰安世采取了两面性操作: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紧急寻找中国以外的封装合作伙伴,试图构建脱离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却向合作客户散布不实信息,无端质疑安世中国产品的合规性与质量标准,试图干扰客户的正常采购决策。   面对这种不合理行径,中国方面迅速启动反击,推动安世中国加速脱离荷兰母公司的管控。   在恢复国内供货的同时,安世中国明确要求所有交易必须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美元等外币结算的模式,不仅有效切断了海外势力通过金融渠道干预的可能,更让安世中国的自主运营迈出实质性步伐。   供应链的波动很快传导至全球相关产业,首当其冲的是汽车制造业。   德国大众汽车位于沃尔夫斯堡的核心工厂已面临停产风险,管理层不得不考虑通过缩短工作时间缓解芯片短缺压力,即便如此,部分生产线仍可能从下周起正式停工。   除大众外,日韩及美国多家汽车生产商也陷入类似困境,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已发出警告,若供应问题无法迅速解决,将引发欧洲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停滞。   荷兰方面的一系列操作最终沦为自食恶果。   寻找新封装合作伙伴需要漫长的技术磨合周期,产品质量不仅难以保障,还可能扰乱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原有秩序。   更关键的是,荷兰费尽心力抢夺的仅仅是安世位于荷兰的总部空壳,安世全球80%的芯片产能依然牢牢扎根在中国市场,其所谓的“供应链重构”从一开始就存在核心产能缺失的致命短板。   同时,更换封装合作方带来的直接成本增长,叠加优质封装资源的稀缺性,最终都会传导至下游市场,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这一压力将由荷兰企业与终端客户共同承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持续向荷兰方面施加必要压力至关重要。   若不能形成有效约束,安世中国的供应链可能再次面临中断风险,甚至出现更长时间的停供,这将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更大冲击。   针对这一情况,不少行业人士和网友提出建议,应善用稀土等关键战略资源的调控作用,对配合荷兰不合理操作的企业实施约束,从源头遏制其反复折腾的可能。   对于国内其他半导体企业而言,安世供应链出现的市场空缺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业界普遍认为,企业不应只着眼于短期抢占市场份额,更需要加快强化自身的供应链韧性,通过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未来复杂的国际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路透社报道的恢复出货消息,到背后一系列的产业博弈与连锁反应,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风波,清晰展现了中荷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较量。   而安世中国的稳定运营与自主反击,正成为打破僵局、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力量,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构注入新的变量。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