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终于知道为啥日本人员短缺了。 这根本不是“缺人干活”那么简单,是整个社会的“

终于知道为啥日本人员短缺了。 这根本不是“缺人干活”那么简单,是整个社会的“人口蛋糕”在缩水,而且缩得飞快!2024年日本新生儿才68.6万人,首次跌破70万,创了1899年有记录以来的新低,总和生育率更是跌到1.15,东京都才0.96,连每个女性生1个孩子都没到。反观死亡人口,一年就有160.5万,一增一减,自然减少91.9万人,这缺口简直是用填不满的。你想想,15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只剩7174万,占比刚过59%,而65岁以上老人都3571万了,占比29.4%,这� ��动力池能不枯竭吗? 这数据看得人倒吸一口凉气!你身边要是十个劳动者里就有一个半老人,能干动重活累活吗? 运输业最先扛不住了。以前东京网购“次日达”是标配,现在等三天都算快的,快递小哥缺口大到物流公司只能限单。外卖更离谱,Uber Eats的配送费有时候比饭钱还贵,不是平台黑心,是真招不到人送,年轻人嫌这行强度大、没个人时间,老一辈司机又陆续退休了。晚上除了市中心,想拦辆出租车难如登天,那些跑了一辈子的老司机一退,根本没人接茬。 建筑业的断层更刺眼。东京奥运场馆当年建得磕磕绊绊,就是因为熟练工不够,现在更夸张,小装修公司老板都得自己上阵刷墙,招不到年轻人啊。年轻人觉得这行“土、累、危险”,宁愿在空调房拿低薪,也不愿去工地晒太阳。这哪是缺人,是缺愿意吃这份苦的年轻人,老一辈的手艺都快断代了。 服务业的“减法运营”咱们看得最直观。便利店不再24小时开门,热食区直接关掉,不是不想赚钱,是排不出夜班的人。餐馆全是扫码点餐、自助结账,别当是高科技升级,纯属雇不起服务员,时薪都涨到1500日元(约70元人民币)了,照样没人来。酒店更糟,客房服务员不够,客人退房后半天打扫不完,新客人只能干等,这体验能好吗? 为啥高薪也没用?根子在年轻人变了。现在日本年轻人是“悟世代”,不再像老一辈那样为了工作牺牲生活,他们要尊严、要空闲,那些论资排辈、工作方式老旧的行业,给再多钱也不去。就像育儿,虽然新法允许3岁以下孩子的家长每天只工作6小时,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妈妈生完孩子就辞职,职场对女性的包容度还是不够,谁敢多生? 连夫妻平等分担家务的观念才刚过半数,30岁以下年轻人虽有8成认同,但实际做起来还是女性扛大头,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哪敢轻易生孩子、多生孩子? 你觉得这种职场氛围不改变,光靠发补贴能让年轻人愿意生、愿意拼吗? 日本政府想靠外籍劳工救场。特定技能签证的五年上限从34.5万提到80万,开放行业扩到16个,连公路运输、铁路都放进来了。现在在日外籍工人已经破205万,连续11年新高,外籍人口更是首次突破300万 。但这招治标不治本,一类签证只能待5年,二类才能永居,政策卡得死,真正的技术人才留不住。而且全球都在抢劳动力,日本工资不算高,还总有人抱怨外国人“抢资源”,这种心态能留住人吗? 逼得没办法,只能挖老年人潜力。65岁以上就业人口都912万了,占比超13%,连续19年增长 。超市收银、停车场引导,到处都是银发族的身影。可老年人精力有限,技术活干不了,重体力活扛不住,这只能算临时补窟窿,不是长久之计。 说穿了,日本的人员短缺是“少子化硬伤+年轻人观念转变+政策滞后”的死循环。新生儿不够导致未来劳动力断层,年轻人不愿将就旧职场文化,政府的外籍劳工政策又不够开放,育儿支持也没跟上,这缺口只会越拉越大。靠机器人、靠老人、靠短期外籍工,都填不满人口结构挖的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