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名解放军师长,大腿根部受伤住院,这时,一19岁女护士来到他的病房,给他换药,谁知,师长竟连连摇头说:“换男护士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夏,华东战场硝烟未歇,某次战役刚刚结束,解放军新任师长周志坚被担架抬入野战医院,敌弹穿过左大腿根部,伤口深及骨髓,血浸透军裤,伤势一度危及生命。 这个在无数次突袭中身先士卒、被称作“猛虎”的男人,此刻脸色苍白,眼神警觉,在担架上仍紧握拳头不肯松懈,医院设在村庄西侧的土砖房内,屋檐低矮,空气中弥漫着药水与血腥混杂的气味。 清晨时分,医护班派出护士为他处理伤口,病房门被推开,一名短发女孩端着药盘走进来,她是矫明,医院里年纪最轻的护士之一,却在伤员中口碑极佳,动作一贯利落,换药时不慌不乱。 她踏入病房那一刻,周志坚的眉头立刻皱紧,抬手制止,他望着那张干净年轻的脸,拒绝得斩钉截铁,要求换男护士,声音不高,却带着从前线带回的威严。 她站在门口并未转身离去,平静地看着这个身受重伤却仍执拗如石头的男人,之后几次例行治疗,换药工作始终僵持,周志坚宁可自己捆绷带,死守那份旧时的分寸。 几日后,医护组调整任务,她再次进入病房,不言一语,只将药盘放好,抽出棉签开始准备,他未再开口阻止,身体轻微一僵,终究没拒绝。 她的手极稳,未有一丝迟疑,擦拭、清创、包扎一气呵成,仿佛他只是一具战场机器,而非血肉之躯。 此后的几天里,她每日准时出现,表情淡定,她不多言语,却常带来前线简报,有时念给他听,有时默默放在床边,他发现这位年轻姑娘不仅医术熟练,对战事也颇有了解。 她言简意赅,偶尔几句点评直击要害,周志坚起初冷眼旁观,后逐渐转为凝神聆听,每日的换药时间不再尴尬沉默,反而成为他期待的片段。 一次夜里,她不慎划破手指,手背鲜血渗出,他望见时皱眉起身,想要说些什么却终究无声,她没理会,只照常完成处理,又独自离开,那夜他久久未能入睡,眼前总浮现那双布满纱布的手指。 随着伤势好转,他已能拄拐步出病房,院中偶有几次与她碰面,他总会略点头致意,而她只是低头将药箱背得更紧一些。 他注意到,她常随身携带一只灰布小袋,时不时从中取出什么,仔细折叠再放回,他未曾多问,但记在了心里。 军区党委得知此事后,书记亲自谈话,他们关心的不是感情,而是纪律与舆论,在那个特殊年代,男女之间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成为负担。 周志坚在党委前沉默良久,眼神沉重,他的身份意味着随时再赴战场,也许再一次负伤,也许直接长眠异乡,他无法轻易牵扯一名年轻女兵的未来。 矫明提出申请,要求随医疗分队前往一线,这不是对他的追随,而是她早已许下的誓言。 十岁起便跟随卫生队转战各地,她见惯了牺牲,早已明白这份工作注定不平静,她没有强求他的答复,也未留下书信,只是淡然履行职责。 军区司令得知后,亲自批复两人婚事,婚礼办得极为简单,证婚人用炊事班的桌子撑起一块红布,礼物是一碗炒鸡蛋和一壶地瓜酒。 她站在窗边,头发仍是短短的一截,他拄着拐杖,笔直站着,嘴角绷紧,像等待下一次命令。 结婚第二日,敌方侦察小队现身外围,他未做停留,披上风衣带队而出,步伐一如既往坚定,她留下,站在屋外,看他背影穿入林间,她没有哭泣,只将那只灰布袋别进胸前。 多年之后,他们定居武汉,他在院中养花,她在一旁写字,有时她问起那年初见,他总是笑而不答。 夜深人静时,他会从抽屉中取出那只灰布袋,指尖摩挲那枚刺着红线的纽扣,战地日记里,伤口的记录旁,悄然写着一行字:“她持针的手,与我握枪时一样沉稳。”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孝感发布——【孝感将军】“铁匠司令”—周志坚
1947年,一名解放军师长,大腿根部受伤住院,这时,一19岁女护士来到他的病房,
如梦菲记
2025-07-25 14:15:12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