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生命垂危,医生问他的妻子陈希米:“救不救?”没想到陈希米却

如梦菲记 2025-07-25 13:15:22

2010年,作家史铁生生命垂危,医生问他的妻子陈希米:“救不救?”没想到陈希米却说:“让他走吧,”随后,史铁生全身抽搐,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0年12月30日,北京的夜风比往常更冷,急救车的警灯在胡同口划出一圈昏黄,医院急诊室的灯白得刺眼,医生在几番紧急处理后,将情况告诉了他的妻子。   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脑出血引发的并发症难以遏制,就算手术成功,也不过是将他困在无意识的囚笼里,她站在走廊尽头,望着急救室的门缓缓合上,记起那个曾经坐在轮椅上写下“死是节日”的人,轻轻闭上了眼。   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一个写作者,一位长期与疾病为伴的思想者,他从不将自己定义为患者,而是用文字与命运持续对峙。   他出生于1951年的北京,童年时奔跑在胡同的青石板上,清华附中时期是田径场上最敏捷的跨栏少年。   十八岁时远赴延安插队,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挥汗如雨,直到一场高烧夺走了双腿的知觉,他二十一岁,医学报告宣布他将与轮椅为伴。   他没有立刻成为一个作家,最初的五年,生活是围困,他摔碎水杯、踢倒轮椅,试图用一切方式向命运发出无声的反抗,他的母亲终日奔走在医院与街道办之间,为他筹划生计与未来。   她从未向儿子透露自己被肝病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直到在一个秋日悄然离世,她的离去像一场没来得及告别的梦,让他在回忆中写下那篇《秋天的怀念》,以一支笔完成迟来的送别。   当他推着轮椅在北京的地坛公园停下脚步,坐在四百年古树的阴影下,他开始反问自己:人为什么非得活下去,他的世界不再是封闭的屋檐之下,而是透过光影与落叶,听见沉默中的回响。   他写作,是因为这是唯一能让他前进的方式,他用《我与地坛》回应命运,也回应母亲,他在文字中重建生活,把不能行走的身体安置在无限延展的思想之中。   就在文字的世界里,有一个年轻女孩读到了他的句子,她是杂志社的编辑,读着那些沉静而有力的文字,开始了一场不曾谋面的通信。   十年书信往来,她没有质疑命运的安排,而是在信纸上将微光投向他黑暗的岁月,直到1989年,他们第一次相见,在医院走廊的转角处,他正接受手术的准备,那一年他们走入婚姻,静水流深,不言爱意,却胜过热烈。   从那以后,他的病情愈加严重,肾病将他拖入每周三次透析的轨道,写作只能在木板上进行,手指肿胀,血管凸起如盘根错节。   她每日为他翻身、清洗、换药,守着他未曾熄灭的光,她明白,他不是与病作战,他是与意义搏斗。   他从不回避死亡的到来,他将自己的器官安排得井井有条:肝脏、角膜、大脑与脊髓,全都在文件里注明。   他的世界不止于生命,也不止于死亡,他相信,只要身体尚能服务他人,那便是生命最后的用途,他常说,活着不是为了避免死亡,而是为活出尊严,他不愿靠着管子和机器延长痛苦的呼吸。   所以当她站在那张病床前,面对医生的提问,她的心已不是纠结,而是明了,他此刻的沉默,与他曾经的文字如出一辙,告诉她什么是他真正的选择。   她不是舍弃,而是尊重,是那种深知一个人所求为何的理解,那一刻,生命体征开始缓慢下滑,仪器记录下心电的最后波动。   三个小时后,他的肝脏抵达天津,另一个垂危者在黎明前的时分重新获得希望,她为他准备了骨灰盒,踏上南下的列车,又转赴德国——那里是他曾梦想却未曾抵达的远方。   在晨光初现的街道,她将骨灰撒在他想象过的风中,没有隆重的送别,没有哀伤的合唱,只有平静如常的告别。   他的书还在被阅读,那些词句依然温热,他的人生由痛苦构建,却因爱而不破,他没有让身体成为囚笼,而是把它变成了思想的容器。   他说死是节日,也许不是为了宣告终结,而是提醒人们:哪怕生命只剩一点火光,也值得把它照进夜里最深的角落。   在他走后的生日那天,她点了六十根蜡烛,没有哭泣,只是坐在蜡烛前,听着烛火轻响,他用尽一生证明,活着不是妥协,是与苦难相看不避。   而她,替他走完了最后一段路,她不曾说出口的话,是那句藏在骨子里的誓言:他愿体面地死,她便让他死得有尊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海峡新干线——史铁生紧急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回应:不救了,放过他吧

0 阅读:2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