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原本计划花费3亿在荒漠建一个发电厂,没想到十年后,这里最著名的竟不是基建,而是变成了牧场和羊肉。更有趣的是,基建队还意外解决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难题! 项目从2012年开始,团队来到青海共和县塔拉滩,那地方原本是风沙漫天的戈壁,年降雨不到200毫米,但日照时间超长,每年超过3000小时。 国家投了3亿元,打算建光伏电站,利用阳光资源发电。工程一开工,风沙就成大麻烦,不断覆盖光伏板,磨损设备。工程师们想出种草固沙的办法,播撒草种,还得人工浇水维持。 光伏板阵列建起来后,板子像巨伞一样挡住部分阳光,地面温度降了,夜间空气水分在板面上凝结成水珠,滴落到草地上,形成天然滴灌系统。 清洗光伏板的废水也流到土地上,滋养草根。草长得越来越茂盛,风沙被控制住了,光伏板的发电效率也提高了。但新问题来了,草太高遮挡了光伏板,影响光能吸收。 人工割草成本高,项目组犯难。这时,附近牧民抱怨干旱导致草场短缺,羊群没吃的。一个主意冒出来:让羊群进来吃草,当生物割草机。 羊群被引入园区,吃草控制高度,不伤根系,羊粪还成天然肥料。牧民们参与电站维护,比如擦拭板面除尘。这样,电站运营成本降了,牧民收入涨了。塔拉滩就形成了光伏和牧业共生的模式,全球少见。 这个模式不光解决风沙和割草问题,还意外帮了当地生态和经济。光伏板下草地变肥沃,植被覆盖率升到80%以上,荒漠重现绿意。 羊群在板下吃草,肉质更好,成了“光伏羊”,市场受欢迎。电站规模扩到600多平方公里,成了全球最大光伏基地之一。 2022年发电量达144亿度,通过特高压电网送到中东部地区,点亮无数家庭。项目还带动周边就业,牧民从单纯放牧转向参与新能源维护,收入翻倍。 起初的“乌龙”其实是巧合加智慧,顺应自然规律,让工业和生态融合。困扰多年的风沙难题,通过种草和羊群就化解了,还提升了发电效率。 后续发展上,塔拉滩模式迅速复制到其他地方,比如新疆塔克拉玛干、宁夏腾格里、内蒙古库布其,那里也建起巨型光伏项目。 全国光伏装机容量到2025年6月超10.8亿千瓦,相当于48个三峡工程。其中近2亿千瓦是半年内新增的。国家规划在沙漠戈壁再建4.5亿千瓦风光基地,2030年总目标12亿千瓦。这串数字显示中国用科技在沙漠上画能源革命图景。 塔拉滩不只发电,还为全球荒漠治理提供思路,减少蒸发、截留水分,让贫瘠地变绿洲。当然,羊群在高压电缆间有安全隐患,设备维护复杂,需要持续优化制度。但整体看,这模式证明人类活动能催化自然修复。
内蒙古牧民差点被性病灭绝,新中国派医疗队治好了全族。1952年,外国医生在内蒙古
【53评论】【10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