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人一提到俄罗斯就神经紧绷?背后不是地缘焦虑那么简单,而是三百年历史压出的集体记忆。 俄罗斯从13世纪小公国起步,领土只20万平方公里,到1462年增至43万,通过征服鞑靼人和东进西伯利亚扩张。伊万四世1552年取喀山,打开东方大门,17世纪彼得一世打败瑞典,获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圣彼得堡。 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土耳其战争,1768年至1774年取克里米亚和黑海南岸,1790年攻伊兹梅尔堡垒,扩展南疆。 19世纪中叶,对清朝签瑷珲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获乌苏里江东岸,包括原属中国领土的海参崴,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军事港和铁路,斯拉夫人移民取代原住民。 柯尼斯堡原是条顿骑士团1255年建堡,属普鲁士王国,后德国东普鲁士核心城市。二战末1945年苏军攻占,战后根据波茨坦协议,苏联吞并,驱逐德国人,1946年更名加里宁格勒,俄罗斯人迁入,建苏联建筑,斯拉夫文化主导,原德式痕迹淡化。这种领土替换模式,让东欧国家警觉,怕自己成下一个目标。 俄罗斯扩张不只占地,还彻底改换人口和文化结构,从彼得一世起,西进吞并波兰部分,东进占蒙古缓冲区,南下克里米亚,北争芬兰湾。 19世纪末,建西伯利亚铁路,连接远东,强化控制。苏联时期,版图达2200万平方公里,占欧亚半壁。欧洲人见识过这种势头,从18世纪怕俄帝威胁,到二战后冷战对峙,根深蒂固。 拿破仑侵俄细节,1812年6月24日大军分路过涅曼河,初期推进快,但俄军退避烧毁补给点,法军饥饿加剧。9月7日博罗季诺战役,法军伤亡4万,俄军4万多,勉强胜却无果。进莫斯科后,城中大火烧毁三分之二,补给断绝。撤退时遇冬雪,11月气温降零下,军队减员严重,过别列津纳河时桥塌,死伤无数。 类似,二战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380万轴心军沿2900公里线进攻,分北中南三路。北路取波罗的海,中路占斯摩棱斯克,南路围基辅俘65万苏军。初期德军推进千公里,俘300万苏军,但补给线长,坦克陷泥。 冬季来临,气温零下12度,德军缺冬装,12月5日莫斯科外停滞,苏军反攻推回百公里。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德第六集团军围城却被反包围,补给断,1943年2月投降,德军损百万。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史上最大坦克战,德军进攻突出部失败,苏军反攻到第聂伯河。 这些战役显示俄罗斯耐力,靠广阔土地和人力消耗敌军。拿破仑损失50万,希特勒行动初期得手却最终崩盘,二战东线德军总损400万。欧洲历史中,俄罗斯多次逆转入侵者,从拿破仑到希特勒,留下阴影。东欧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忆18世纪被俄分割,怕历史重演。冷战时,苏联占东欧,强化这种记忆。 俄罗斯扩张逻辑,从伊万三世摆脱蒙古控制起,视领土为安全缓冲。17世纪东进西伯利亚,灭土著部落,获毛皮资源。 19世纪中亚征服,占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建要塞防英国。远东从清朝手里拿地,建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太平洋门户,海军基地。柯尼斯堡变加里宁格勒后,成波罗的海飞地,战略要冲,提醒欧洲二战后版图变动。 欧洲恐俄不止当下地缘,从1700年起,彼得一世现代化却扩张波罗的海,引起瑞典和普鲁士警惕。拿破仑时代,俄军助联军败法,1814年进巴黎。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土联军阻俄南下,但俄韧性显露。二战后,苏联占东德和东欧,建立华约,欧洲西侧视之为威胁。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入北约,俄视之为逼近,历史循环。 拿破仑退俄后,1812年10月撤莫斯科,军队剩10万,遇塔鲁蒂诺败仗。11月雪灾,马匹死光,士兵冻饿。回法仅2.7万,1813年莱比锡战役败,联军入巴黎,1814年4月退位,流厄尔巴岛。1815年复辟百日王朝,滑铁卢败于英普联军,再退位,流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 二战模式类似,巴巴罗萨失败后,苏军1944年推进中欧,1945年占柏林。战后东欧变卫星国,柯尼斯堡等永久吞并。这种历史让欧洲人一提俄就紧绷,不是空穴来风。 俄罗斯版图从1300年2万平方公里,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2400万,靠战争和条约。欧洲见识过这种增长,从北方大战到俄土战争,再到二战东线。拿破仑和希特勒失败,证明俄难征服,军队数量和土地深度是关键。东欧国家如乌克兰、波兰,历史被俄控制,集体记忆中俄是扩张者。 今天,这种记忆影响政策,北约东扩防俄,俄则视之为挑衅。海参崴从中国渔村变俄港口,加里宁格勒从德城变俄地,例子太多。欧洲人怕的,是历史重现的风险。
为什么欧洲人一提到俄罗斯就神经紧绷?背后不是地缘焦虑那么简单,而是三百年历史压出
诸葛利剑
2025-07-24 15:17: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