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何不用水泥造船?1974年我国造出最大水泥船,但航行一次就报废

1974年,福建马尾港,一艘名叫“古田号”的大船缓缓驶出港口。它不是钢铁船,也不是木质船,而是一艘用水泥造出来的巨型货轮

1974年,福建马尾港,一艘名叫“古田号”的大船缓缓驶出港口。

它不是钢铁船,也不是木质船,而是一艘用水泥造出来的巨型货轮。

这艘船当时被称为“世界最大钢丝网水泥船”,长105米,满载排水量超过5700吨,载重2800吨,一度让人眼前一亮,觉得这可能就是未来造船的新方向。

但可惜的是,它只航行了一次就停用了,没再出海,到最后也没能进入博物馆,而是被拆除,只留下部分零件存放在博物馆里作为纪念。

这件事看着挺不可思议的,水泥造船?听起来就不靠谱,毕竟我们对水泥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盖楼、铺路这些场景上,跟船这个需要漂浮、还要面对海浪冲击的交通工具联系起来,确实让人难以想象。

但这船却被造出来了,而且是在当时的国家层面上有组织、有计划、有投入地完成的项目,它不是一时兴起的试验品,而是一个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做出的实际选择。

当时的背景并不复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钢铁产能非常紧张,钢材不仅要用于国防、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连民用的需求都难以满足。

而南方地区水网密布,船运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可造船没钢材就成了大问题,于是,国家建工部和交通部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试试用水泥造船,看看能不能替代钢铁,缓解一下压力。

这个任务最终交给了马尾造船厂,这个厂历史悠久,是福建船政的延续单位之一,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要说他们熟悉用水泥造船,那肯定是没有的,这事对工程师们来说完全是个新课题。

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用钢丝网做骨架,外面浇筑混凝土,通过分段预制、现场吊装的方式来拼接船体,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其实操作非常复杂,为了建造“古田号”,专门修了一个5000吨级的船台,还联合了上海船舶设计院、福州大学等多个单位一起攻关。

1973年3月,这艘船正式下水,到1974年6月,它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次航行是从福建运送沙子、木料到上海,回程又装了满仓麦子带回来,任务完成得还算顺利,没有出大问题,但问题也不小。

首先是速度太慢,航速只有13.5节,这个在当时已经算比较低的了,其次是油耗高,因为船体重,动力系统就得更强,耗油也跟着上升。

而且,途中还出现了雷达失灵、差点误入暗礁的情况,最让人头疼的是,船头居然出现了龟裂和渗水的现象,虽然没出大事,但安全隐患非常严重。

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大家很快意识到,水泥船虽然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中却不太靠谱,首先,混凝土这种材料本身不适合造船,它虽然造价低,抗腐蚀性也强,但抗拉性差,韧性不足。

一旦受到海浪冲击,或者发生轻微碰撞,很容易出现裂缝,而裂缝在海上不是小事,一旦漏水,修起来特别麻烦,也不可能像钢铁船那样直接焊一焊就行,众所周知,混凝土的修补得重新浇筑、养护,这在海上几乎不可能操作。

为了让这种船比较稳固,工程师只能把船体做得特别厚,但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自重太大,结果就是在运输同样货物的前提下,水泥船比钢铁船更重,效率还低,这就像是用三轮车拉冰箱,看着能省点钱,其实效率极低,跑得慢、耗油高、还容易出问题。

其实早在上世纪的战争期间,其他国家也有过类似的尝试,比如美国在二战期间,就造过一批水泥船,那时候钢铁都被用来造军舰了,民用运输船只好另想办法。

于是他们做了150多艘水泥船,有的还真参与了诺曼底登陆,不过战后这些船基本都退役了,要么改成浮动仓库、码头,要么直接报废,没有一艘能长期在海上运营。

这说明一个问题,水泥船不是中国特有的尝试,也不是一次技术失败,而是全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共同走过的探索路径,只不过,其他国家后来有了更强的工业能力,钢铁产能上来了,自然就放弃了这种效率低下的办法,中国在当时也正是因为钢材紧缺,才走了这条路。

也有人问,既然水泥密度比钢铁还低,为什么不能继续用呢?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很多人以为船只要比水轻就能浮在水面上,这确实是浮力原理的基础,但问题不在于材料密度,而在于整体结构设计。

船体必须有足够的强度、韧性,还要能承受海上的各种外力影响,水泥虽然可以设计成空心结构,但它的抗冲击能力和延展性真不如钢材,一旦遇到碰撞或大浪,它更容易断裂,而不是像钢材那样变形吸收冲击力。

更重要的是,水泥船在维护上也不方便,钢铁船定期除锈、焊补就能继续上路,而水泥船一旦出问题,基本很难修复,尤其是在海上,再说运输效率,同样载重的情况下,水泥船的自重更大,航速更慢,油耗更高,根本不划算。

后来国家钢铁供应逐步改善,水泥船自然也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古田号在福州港区停泊了十几年,后来被作为实习船供船政学校学生使用。

再后来,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彻底拆除,虽然当时不少人呼吁把它保留作为历史文物,但最终也没能实现,只留下了船名牌、罗经等少数部件保存在船政文化博物馆里。

虽然水泥船没有进入主流航运市场,但它也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养殖平台、内河浮台、渔船等,还是能看到水泥结构的身影,这些用途对航速、灵活性要求不高,反而能利用水泥耐腐蚀、造价低的优点,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在使用。

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和可持续材料的重视,关于水泥船的讨论又开始出现,有研究机构开始探讨能否用复合材料改良混凝土,让它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

但目前来看,这些都还停留在试验和理论阶段,真正能替代钢铁船的材料还没有出现,不少国家在尝试用铝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造船,但这些材料都存在价格高或者加工难度大的问题,短时间内也很难大规模普及。

可以说,水泥船的存在,是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当年那艘古田号的建造,用尽了当时工程师们的智慧和资源,也确实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虽然它只航行了一次就退役了,但它并不是一场盲目的实验,而是一次有背景、有意义的探索。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它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也为我国后来的造船技术积累了不少经验。

水泥造船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它背后其实是极其认真的尝试,虽然它没能成为主流,但它曾经真的存在过,而且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完成了任务。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往往背后有着很复杂的现实考量,水泥造船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现实不允许它继续走下去。

这在今天看起来可能觉得可惜,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已经做到了极限。



参考资料:

《世界上最大水泥船:“古田”轮只一次处女航》,2010年7月29日,中国新闻网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04
用户15xxx04 2
2025-11-07 14:28
按照喷子说法,我一切都可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