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山东曲阜孔氏家族行祭祖大典。曲阜孔家向衢州借孔子楷木像,还回去的时侯,却还了个仿制的赝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王朝终于画上了句点。作为王朝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和孔氏家族,也在这场巨变中迎来了转折点。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崇圣典例》,保留了衍圣公爵位和孔府特权。这项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北洋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试图在新旧交替之际维持孔氏家族的特殊地位。 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全国。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冲击了传统文化,也动摇了孔氏家族在中国社会中的根基。 1935年,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主动请求撤销爵位。这一决定体现了孔氏家族对时代变迁的顺应,也标志着延续近千年的"衍圣公"世袭制度正式结束。 国民政府将"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这一称号的变更,既保留了孔氏家族的礼仪地位,又削弱了其政治色彩。 回溯历史,孔氏家族的南北分立要追溯到南宋时期。1127年靖康之难,金兵攻陷北宋京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室南迁。 孔端友携带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最终定居浙江衢州。这座城市从此成为了孔氏南宗的根据地,被誉为"第二圣地"。 金朝为了稳固统治,在曲阜另立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为衍圣公。这一决定导致孔氏家族正式分裂为南北两支。 元朝统一中国后,虽有意召南宗回归曲阜,但南宗以先祖庐墓在衢州为由婉拒。南宗的这一决定,使得南北分立的局面得以延续。 明代政府对南宗也予以承认,册封南宗子孙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这一政策确立了南宗的合法地位。 直到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仍然维持着这种双重体制。南宗五经博士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与北宗共同延续着孔氏家族的传统。 1949年,南宗奉祀官未随国民政府迁台,这一延续数百年的世职制度随之终结。至此,南北孔氏的官方世袭体系全部落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画像一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孔子楷木像传说是由其弟子子贡所雕,这件珍贵的文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这尊楷木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孔氏家族正统地位的重要象征。 与一般的画像不同,楷木像还刻画了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形象。这种夫妻合祀的形式在古代祭祀文化中并不多见,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这尊楷木像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在靖康之难时,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将其视为传家至宝,在南迁途中格外珍重。 南迁途中,孔端友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浙江衢州。楷木像也随之在衢州安家,成为南宗孔氏祭祀活动的核心。 在衢州的八百多年间,楷木像始终得到精心保护。每逢重大祭祀活动,这尊楷木像都会成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宗孔氏将楷木像视为传承的见证,定期进行修复和保养。这种持续的保护工作,使得楷木像能够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 1960年,曲阜孔庙为举办国庆活动,向衢州孔庙提出借用楷木像的请求。这个请求涉及到了南北孔氏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 衢州方面考虑到曲阜是孔子故里,同意暂时将楷木像借出。这次借展本应是一次短期的文化交流活动。 然而,这次借展最终改变了楷木像的命运。楷木像被带到曲阜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衢州。 这种结果引发了关于文物归属的争议。从历史渊源来看,楷木像确实是随南迁孔氏到达衢州,在那里安置了八百多年。 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曲阜作为孔子故里,确实更适合保存这件重要文物。这种矛盾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实困境。 时至今日,这尊楷木像仍然保存在曲阜孔庙中。 1994年,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孔子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价值获得认可。 文物集中保护已经成为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重要文物往往需要专业的保护设施和技术支持,这些条件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曲阜孔庙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完善的文物保护设施。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文物修复团队,还配备了先进的保护设备。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加强对重要文物的保护力度。文物保护工作从单纯的保存延伸到了预防性保护,更加注重文物的科学研究和价值阐释。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这里保存着大量与孔子相关的文物,形成了系统的文化遗产群。 衢州作为孔氏南宗的驻地,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八百多年来,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成为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在新时代背景下,两地的文化交流出现了新的可能。通过展览、学术研讨等形式,两地可以共同展示和研究孔氏文化遗产。
1960年,山东曲阜孔氏家族行祭祖大典。曲阜孔家向衢州借孔子楷木像,还回去的时侯
爱吃凉历史
2025-02-15 21:39: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