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

爱吃凉历史 2025-02-22 18:40:24

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笑。他却流着泪对儿子说:“儿啊,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只能对不起你了!” 实验室的灯光在深夜里显得格外刺眼。1959年的那个夜晚,顾方舟站在实验台前,手中握着一管新研制的疫苗。他的儿子,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正安静地躺在临时搭建的婴儿床上。 没有惊动任何人,他瞒着妻子,把这管不明液体缓缓地灌进了儿子的口中。看着儿子对他露出天真的笑容,泪水却不自觉地从他的眼角滑落。"儿啊,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只能对不起你了!"他轻声说道。 这一切还要从几年前说起。1954年,一场无声的灾难正在全国蔓延。南通市突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传染病,短短几个月内,就有1680多人突然瘫痪。 这个可怕的病毒还在不断向全国扩散,到处都能看到类似的病例。有的孩子一觉醒来就再也站不起来,有的在发烧后就永远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这种病就是当时人们俗称的"小儿麻痹症",医学上称为"脊髓灰质炎"。 在当时的中国,这种病几乎就是一个家庭的噩梦。一位农村妇女抱着孩子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医院,孩子的腿已经瘫软,但医生却只能无奈地摇头。那一年,全国就有4万5千名儿童因此致残。 1951年,顾方舟大学毕业后远赴苏联继续深造。他在那里专攻医学研究,为的就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1955年学成归国后,他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但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短缺,连最基本的实验用品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为了寻找突破,他再次前往苏联学习疫苗研究方法。在国际脊髓灰质炎大会上,他了解到当时世界上有两种疫苗:一种是美国的死疫苗,虽然相对安全,但价格昂贵,且只能起到暂时免疫作用;另一种是苏联的活疫苗,尚未经过完整的临床验证。在科学家丘马科夫的帮助下,他获得了一些活疫苗样本,带回国内进行研究。 回国后,顾方舟和他的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甚至连维持恒温的设备都需要自己设法解决。 1961年,实验室里突然传出一阵骚动。一只注射了疫苗的实验猴子出现了异常反应,这让整个研究团队陷入了焦虑。多日来的努力似乎要付诸东流,但顾方舟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立即着手对疫苗配方进行改良,反复试验,终于在几个月后攻克了这个难关。 然而,实验室研究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要将疫苗推广到临床使用,还需要进行人体安全性验证。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愿意冒险尝试这个未经验证的疫苗。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独自一人留在实验室,将一支疫苗服下。整整半个月,他都处在同事们的密切观察之下。所幸,他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这个结果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成年人的试验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疫苗对儿童是安全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顾方舟做出了一个更为艰难的决定。他把自己年仅一岁的孩子带到了实验室。当他的妻子得知此事后,几乎崩溃。但是,为了验证疫苗对儿童的安全性,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顾方舟的这个决定在团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他研究人员也纷纷带来了自己的孩子参与试验。 经过反复验证,疫苗终于可以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为了扩大产能,顾方舟带领团队来到云南,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昆明生物研究所。在那里,他们开始了疫苗的规模化生产。1960年到1961年间,全国已有450万7岁以下的儿童接种了这种疫苗。数据显示,接种疫苗的城市发病率显著下降,而未接种地区的发病率却在持续攀升。 但顾方舟并没有就此停步。他注意到液体疫苗存在保存困难、运输不便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偏远地区的接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研制出了糖丸形式的疫苗,这个创新大大提高了疫苗的可及性。这种糖丸疫苗后来成为了许多中国儿童记忆中特殊的"糖果",而顾方舟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2019年,这位为中国脊髓灰质炎防治事业奋斗终生的科学家在北京离世。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