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阎锡山带着十多箱黄金,和一大群随从一起登上了飞机,但飞机超重,要求减轻负担。阎锡山不肯扔掉黄金,只好抛弃了数十名随从!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正走向尾声。解放军的军事攻势如滚雪球般势不可挡,国民党的防线在各地相继崩溃。此时的成都,成为了众多国民党高层撤离大陆的最后据点。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曾经叱咤风云的各路军阀们,也都在为自己寻找最后的退路。 作为盘踞山西数十年的"山西王",阎锡山的处境与其他军阀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他统治山西期间,采取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当其他军阀在战乱中不断扩张地盘时,阎锡山却专注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在政治上左右摇摆,军事上明哲保身,这使得山西在动荡年代反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机会,成为了当时北方难得的安定之地。 然而,随着时局的剧变,阎锡山精心经营的山西王国终究还是走到了尽头。在这个危急时刻,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带着什么离开,又该带谁一起走。最终,他决定将自己在山西积累的大量金银财宝装箱运往台湾。 在登机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阎锡山带着的金银财宝和众多随从人员,导致飞机严重超重。飞行员表示,如此超载的情况下起飞将面临重大安全隐患。同行的陈立夫等人多次劝说阎锡山减少随身财物,但阎锡山坚持要将这些金银带走,他认为这些财富日后还要用来帮助山西人民。 面对这样的困境,阎锡山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选择保留金银,而大幅削减随行人员的数量。这个决定让不少原本准备随他赴台的亲信们措手不及。这些曾经追随他多年的部下,就这样被留在了动荡的大陆。 关于阎锡山究竟携带了多少财富,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根据杭立武的说法,阎锡山带了两箱黄金;而陈立夫在回忆录中则称有十箱之多。无论具体数量如何,这批财富的重量确实严重影响了飞行安全,以至于不得不做出减少随行人员的决定。 初到台湾的阎锡山,仍然保有相当显赫的政治地位。他同时担任着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两个重要职务。然而,这种表面的风光并未持续太久。1950年,蒋介石开始对国民党政府进行全面整顿,阎锡山的国防部长一职被徐永昌取代,其他职位也逐渐被蒋介石的亲信们接管。对于已经失去了山西根基的阎锡山来说,这种权力的削弱似乎早在预料之中。 面对这种局面,阎锡山选择了主动请辞行政院长的职务。虽然蒋介石表面上做出挽留姿态,但这个职位在短短三天内就被重新任命。阎锡山在卸任时留下了一段关于"不争"的话语,表达了对权力争斗的看法,也宣告了他逐渐退出政治舞台的决心。 离开政坛后的阎锡山,开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他重拾旧日的兴趣,开始专注于写诗和著书。但台北城市的喧嚣显然不适合这样的生活方式,于是他在多方寻找后,选择了阳明山附近的一处废弃农场作为栖身之所。这里条件艰苦,甚至连基本的通讯设施都很缺乏,但却符合他心中对隐居生活的期待。 在这片荒废的土地上,阎锡山和随从们建起了几座房屋,开辟了菜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闲暇时,他专心致志地写作,主要内容集中在对共产党的批评和他所推崇的"中"的哲学思想上。虽然这些著作并未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但写作却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寄托。 然而,这种看似平静的隐居生活背后却暗藏着经济的压力。高额的农场租金,加上需要供养四十多名随从的开销,使得阎锡山的财务状况日渐紧张。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忠实追随的人员逐渐离散,最终只剩下一名下属陪伴在侧。 关于阎锡山当年带到台湾的那批金银去向,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有传言称他早已将部分财产转移到日本,也有人说这些财富在到达台湾后就被其他人索要分散。但无论真相如何,从他晚年的清贫生活来看,这些财富似乎并未给他带来预期中的安逸。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