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2年,包拯突发疾病去世,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被抬出,盗墓贼见状从此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提起包拯,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清官。他出生在宋朝,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着哥哥一家的抚养才得以成人。 少年包拯聪明好学,勤奋刻苦。29岁那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从此,包拯踏上了仕途之路。 包拯为官几十年,政绩卓著。他曾担任过各地的县令、知府,还在朝中任过御史等重要职务。不管在哪个位置,他都兢兢业业,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作为一名御史,包拯敢于直言,不怕得罪权贵。他多次上书弹劾贪官污吏,揪出了不少蛀虫害民的家伙。就连皇亲国戚犯了事,他也绝不姑息。 包拯断案如神,他的名声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少人家有了难断的案子,都指名要包大人来主持公道。包拯审案向来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老百姓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包拯清正廉洁,从不贪赃枉法。有一回,他的舅舅想仗着亲戚关系来捞好处,被包拯严词拒绝,还痛斥了一番。在包拯眼里,法律面前没有特权可讲。 就是这样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好官,却不幸英年早逝。公元1062年,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3岁。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悲恸,百姓们痛失了一位真正可亲可敬的父母官。 包拯去世的时候,他早有预感,提前安排好了身后事。包大人一生清廉,骨子里就是个糊涂官,从来不为自己多谋划什么。但是这一回,他却花了不少心思。 包拯担心去世后,生前得罪的那些权贵会来破坏他的尸体泄愤。所以,他吩咐家人准备了21口棺材,到时候一起出殡,让仇家们无从下手。这可是前所未闻的奇招。 除此之外,包拯还不想给百姓添麻烦。他深知自己在民间的号召力,担心去世之后,成千上万的百姓会蜂拥而至送他最后一程,影响大家的生活。有了21口棺材,就能把人群分流疏散,各奔东西。 出殡那天,场面还是十分壮观。无数百姓自发赶来吊唁,夹道送行。21口棺材穿城而过,浩浩荡荡,一直送到了城外。这阵仗,就连皇上驾崩都不一定有。 消息传到宫里,宋仁宗大为震惊。他万万没想到,包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竟然如此之高。宋仁宗下旨,为包拯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以表彰这位忠臣的丰功伟绩。 消息传到江湖,本来蠢蠢欲动的盗墓贼们也不由得心生敬畏。他们算是明白了,包大人不仅是官家的绝顶聪明人,更是深得民心的大好人。谁要是去偷盗包公墓,那就是不得好死。 于是乎,盗墓贼们迅速达成了共识,订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盗墓可以,但包公墓绝对不能碰。这个规矩一直流传下来,变成了整个盗墓界心照不宣的行规。 包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达天听,下深入民心。他的葬礼,不仅彰显了他的治世威望,更凝聚了万民对他的爱戴。那场空前绝后的21口棺材出殡,注定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包拯去世后,他的事迹和精神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百姓们对这位好官员的敬重与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深入人心。 盗墓贼们信守承诺,至今没有一个敢去偷盗包公墓的。他们心里明白,包公墓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那里埋葬的是一位千古罕见的好官员。谁要是胆敢不识好歹,恐怕不光要遭天谴,更会被世人唾骂。 "盗墓不盗包公墓"成了江湖中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条规矩代代相传,甚至成为了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对盗墓贼而言,包公墓就是一个永远不能触碰的禁区,一个必须敬而远之的圣地。 包拯的清廉奉公和铁面无私,感动了无数百姓,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们。很多官员都把包拯当成了学习的榜样,努力以他为标杆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包青天"这个名号,就成了清官的代名词。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包公的美谈,歌颂他如何秉公执法,匡扶正义。人们用这些故事来教育子孙后代,要做一个像包公一样有良知、有正气的好人。哪怕是普通百姓,也都知道要向包公看齐。 包拯虽然离世千年,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这位德高望重的清官,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那勤政爱民、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品格,注定要青史留名。
公元1062年,包拯突发疾病去世,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被抬出,盗墓贼见状从
熹然说历史
2025-02-01 20:07: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