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处死后,萧何却一脸不屑地对着韩信的尸体,说了四个字,导致被后世人们诟病到现今,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字吗? 韩信出身落魄,虽是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他少年时代家贫如洗,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潦倒。 有一次韩信在街上闲逛,被一个卖肉的屠夫拦住找茬。屠夫嚣张地对他说:"要么用你的剑砍了我,从我尸体上踩过去;要么你从我胯下钻过去,不然休想走!"韩信武艺不精,又骨瘦如柴,打不过魁梧的屠夫,无奈只能忍辱负重从屠夫胯下钻过。 街上的人见状纷纷耻笑韩信是个懦夫,韩信灰溜溜地逃回家中,暗自发誓总有一天要出人头地。从此韩信废寝忘食地研读兵书,刻苦练武,立志要建功立业,洗刷这番耻辱。 几年后,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看准时机投奔楚霸王项羽,希望能凭军功飞黄腾达。但项羽轻视韩信,认为他没钱没兵没名气,不屑重用,只给了个小官做。 失意的韩信辗转投奔刘邦。可命运弄人,他一开始在刘邦麾下也不得志。有一次因犯错差点被刘邦处死,关键时刻幸亏夏侯婴为他求情才保住性命。 这时韩信遇到了他的伯乐萧何。萧何慧眼识珠,发现韩信是千载难逢的将才,极力向刘邦推荐,并多次在刘邦面前为韩信说好话。 在萧何的举荐下,韩信终于如愿当上汉军大将。从此他多次带兵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楚汉相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兵仙",威名远播。 韩信攻下齐国后,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应该有所表示。他便派人去找刘邦,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以稳定齐国局势。这一举动惹恼了刘邂,他觉得韩信仗着军功要挟他,简直就是拿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就范。 刘邦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对韩信的要求十分不满。他嫉妒韩信的军事才能,觉得韩信这是在分他的天下。刘邦便想除掉韩信,免得后患无穷。 刘邦的想法很快得到朝中大臣的附和。这些久在朝堂耍弄权谋的臣子,本就看韩信不顺眼。一个武将,功高盖主,目无朝纲,传出去多有损皇威。如今韩信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正是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于是众臣纷纷在刘邦面前数落韩信的种种不是,力劝刘邦尽快铲除这个心腹之患。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群臣的煽风点火下,刘邦对韩信的猜忌与日俱增。他看韩信举手投足都像是在挑衅他的权威。韩信打了胜仗,刘邦担心他拥兵自重谋反;韩信受了挫折,刘邦怀疑他心怀不满蓄意报复。 刘邦决定除掉韩信这颗定时炸弹。但韩信是名震天下的兵仙,贸然动手恐怕会引起军心动荡。刘邦需要一个天衣无缝的计谋,既能一击致命,又要让世人信服。 刘邦和萧何几经密谋,终于定下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们打算先派人散布谣言,说韩信要谋反,引得韩信现身解释。然后再布下天罗地网,逮捕韩信千里送京师,名正言顺除之而后快,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刘邦和萧何设计陷害韩信的时候,韩信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大祸即将临头。他还把萧何当做自己的知己,两人喝酒论道,无话不谈。萧何装作关心韩信,劝他进京向刘邦表忠心,韩信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踏进了陷阱。 等韩信进了长乐宫,刘邦早就埋伏下重兵,将韩信层层包围。韩信这才如梦方醒,恍然大悟自己中了奸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刘邦下令将韩信就地正法,众多武士持刀对准韩信,刀光剑影中,韩信晓得自己死到临头。 行刑前,萧何来到韩信面前,本想说几句宽慰的话。可是话到嘴边,萧何却改了口风,一脸不屑地对着韩信的尸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功高震主!"旁人问萧何此话何意,萧何说韩信虽然军功赫赫,但他目中无君,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萧何的一番话,等于替刘邦的杀人行径进行了合法化包装。韩信一死,众将也都噤若寒蝉,哪还敢放肆。刘邦杀一儆百,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后来更是变本加厉,连自己的功臣开国元勋也要杀。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昔日跟随韩信南征北战的士兵们,无不悲愤交加。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忠心耿耿的韩信会落得如此下场。有人给韩信立了衣冠冢,日日去祭奠这位壮志未酬的英雄,祈求韩信在天之灵能够安息。 而那句"功高震主",也成了后世评价萧何的口实。有人认为萧何忘恩负义,为了自保出卖了韩信;也有人认为萧何身不由己,不得不屈从于皇权。这些争议延续至今,不一而足。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却一脸不屑地对着韩信的尸体,说了四个字,导致被后世人们诟病到现
熹然说历史
2025-02-01 20:07:1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