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农民蒲运海送儿子参军。3年后,他得知儿子牺牲。然而,当看到烈士证书时,蒲运海傻眼了:烈士的名字和儿子的名字竟然同名不同姓。从此后,蒲运海开始了漫长的寻子之路..... 在四川省阆中县的一个小村子里,老农蒲运海正在田埂边,和儿子蒲仕平促膝长谈。蒲运海两鬓斑白,手上因常年劳作而长满老茧。而蒲仕平面庞清秀,身材挺拔,是个头脑聪颖的大小伙子。 这一天,蒲仕平郑重地对父亲说:"爸,我已经年满18岁,想参军入伍,去部队锻炼自己。" 蒲运海闻言一愣,不禁唏嘘起自己当年的青春岁月。 他缓缓说道:"仕平啊,当年解放战争时期,很多爸爸的战友们都牺牲在沙场上,再没回到家乡。当兵是光荣,但也是危险的。你想清楚了?" 蒲仕平坚定地点点头,眼神里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说:"爸,咱们农家孩子,不能只窝在家里种田。新中国需要我们这代青年去建设。我要去部队磨砺自己,将来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蒲仕平郑重地向父亲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跨上了征程的卡车。伴随着隆隆的发动机轰鸣声,卡车渐渐驶离了村庄。蒲运海久久伫立在村口,目送儿子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仅仅半年时间,蒲仕平就荣立三等功,被委以副班长的重任。又过了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战士。 上级领导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决定送他去上军校深造。蒲仕平在军校刻苦钻研军事理论,勤学苦练各项技能。毕业时,他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分配到云南某部担任侦察连连长。戴上连长军衔的那天,蒲仕平给父亲寄去了自己穿军装的照片。 蒲运海收到照片,看着儿子一表人才的模样,禁不住老泪纵横。他小心翼翼地把照片装裱起来,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时刻骄傲地向老乡们炫耀儿子的成就。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蒲家父子的命运。1979年春,中越边境骤然紧张,战争迫在眉睫。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侦察连长蒲仕平接到命令,随部队火速开赴云南边境。 战争来得太突然,蒲仕平来不及与父母告别,便匆匆踏上了军旅生涯中最惨烈的一战。边境地区山高林密,敌情复杂多变。蒲仕平带领侦察小分队,日夜在山林中穿梭,刺探敌情,提供第一手情报。 一天,蒲仕平率领几名战士深入敌后侦查。他们小心翼翼,终于接近了越军指挥所。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敌军哨兵发现了他们的踪迹,顿时枪声大作。 情况万分危急,蒲仕平当机立断,命令战友们迅速撤退,自己断后掩护。密集的子弹在身边呼啸而过,蒲仕平一边还击,一边吼道:"快走,我来断后!"战友们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撤离了。 蒲仕平架起机枪,一个人顽强地抵抗着敌人。他灵活地在山林中穿梭,打退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直到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蒲仕平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边境的青山绿水。 战友们赶到时,看到的是蒲仕平永远安睡的遗体。敌人为了羞辱这个顽强的中国军人,竟然用汽油焚烧了他的尸首。战友们含泪抢回了蒲仕平的残骸,带回国内安葬。 1979年6月,战争结束,部队凯旋。然而,蒲运海迎来的,却是儿子牺牲的噩耗。一封署名"卞仕平"的烈士通知书,将蒲运海打入万丈深渊。 蒲运海颤抖着手,一遍遍读着通知书。他疑惑不解:儿子明明叫蒲仕平,怎么变成了"卞仕平"?难道儿子没死,军队搞错了? 怀着一丝侥幸,蒲运海开始了漫长的寻子之路。他写信给部队,询问儿子的下落。部队回复说,当年牺牲烈士太多,尸骨混乱,加之通讯不畅,难免有误。 蒲运海不死心,辗转找到儿子生前的战友。战友们异口同声,证实亲眼目睹了蒲仕平牺牲的惨状。蒲运海悲痛欲绝,但心中仍存有一丝疑云。 蒲运海想,儿子是党员,是连长,牺牲时定有记录在案。他开始向各级军事档案馆查询。然而,时过境迁,当年参战的部队早已多次易防换防,不少档案散失。 蒲运海又去了烈士陵园,一个个墓碑寻找。然而,满目都是忠魂,独不见儿子的名字。蒲运海茫然若失,泪水模糊了双眼。 岁月无情,转眼38年过去。曾经意气风发的侦察连长蒲仕平,早已化为黄土,与烽火硝烟一起湮灭。而垂暮的蒲运海,仍在苦苦寻找儿子的踪迹。 2016年,转眼已是蒲仕平牺牲后的第38个年头。86岁高龄的蒲运海,早已两鬓斑白,满面沧桑。儿子生死未卜的痛苦,几乎将这个坚强的老人压垮。 然而,就在老人几乎绝望之际,一个奇迹出现了。一位热心网友在云南某烈士陵园的网页上,看到了"卞仕平"烈士的资料和照片。他急忙联系了蒲运海,并将线索告诉了老人。 蒲运海颤抖着手,打开网页,只见屏幕上赫然出现儿子生前的照片。虽然军装略有不同,但那熟悉的面庞,分明就是阔别38年的儿子蒲仕平。 蒲运海激动地连夜赶到了云南,来到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调取了卞仕平烈士的档案,发现当年竟然将"蒲"误写成了"卞"。通过核对其他信息,证实墓碑下长眠的,正是蒲运海朝思暮想的儿子蒲仕平。
1976年,农民蒲运海送儿子参军。3年后,他得知儿子牺牲。然而,当看到烈士证书时
熹然说历史
2025-02-01 20:07: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