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却没有看清二维码的价值,甚至都不愿申请专利,因为,腾弘原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汽车制造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丰田作为行业巨头,其零配件供应体系也在快速扩张,这给库存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每一个零配件都需要详细记录其生产日期、批次号、材料来源等信息。传统的一维条形码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信息存储需求。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作为丰田汽车的核心供应商,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他们每天要处理数以万计的零部件信息。 1992年,日本电装将这一技术难题交给了旗下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子公司Denso Wave。这家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信息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创新能力。 公司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年轻工程师腾弘原。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 研发团队首先分析了一维条形码的局限性:它只能在横向存储信息,这严重限制了信息容量。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在纵向也存储信息,是否能突破这一限制? 这个想法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却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确保扫描设备能够准确识别纵向信息,如何处理图像畸变带来的识别错误等。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腾弘原团队终于在1994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开发出了能够在横向和纵向同时存储信息的二维码技术。 这种新技术不仅将信息存储容量提升了250倍,而且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即使局部损坏也能正常识别。这些特点完美满足了汽车零配件行业的需求。 Denso Wave很快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丰田的供应链管理中。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库存统计时间缩短了90%,差错率降低了99%。 这项突破性的发明迅速在日本制造业内传播开来。不仅是汽车行业,其他制造业也开始采用这一技术改进自己的仓储管理系统。 尽管二维码在日本制造业获得了显著成功,但腾弘原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却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二维码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当时的技术发展背景下,射频识别技术正在快速崛起。许多专家预测RFID将在未来十年内完全取代条形码技术。 这种预判直接影响了腾弘原的商业决策。他选择将二维码技术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主要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来获取收益。 在1994年至1999年期间,Denso Wave公司始终将二维码定位为工业仓储管理工具。他们没有考虑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商业领域。 这种保守策略导致二维码技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局限于制造业内部。即便有其他行业表达了使用意愿,Denso Wave也并未积极推广。 更令人遗憾的是,腾弘原团队甚至没有在全球范围内为这项技术申请完整的专利保护。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专利布局并不划算。 这一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损失。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二维码技术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应用价值。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二维码成为连接线下实体和线上数字世界的重要桥梁。从产品营销到支付结算,二维码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移动支付领域,二维码的便捷性和低成本特点使其成为最理想的支付媒介。这是腾弘原团队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应用场景。 如果当时他们对二维码技术进行全面的专利保护,仅收取极少的专利使用费,也能获得巨额收益。但由于缺乏前瞻性眼光,这个机会被永远错过了。 反观其他技术创新案例,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没有及时转型,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手机时代,腾弘原对二维码的判断失误与之极其相似。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技术创新不仅需要过硬的研发能力,更需要准确的市场判断和战略眼光。即便是最优秀的工程师,也可能在商业前景的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 当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时,凌空网创始人徐蔚敏锐地发现了二维码的巨大商业价值。在2011年,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二维码相关专利。 这些专利主要涉及二维码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这种前瞻性的专利布局为中国在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1年时,美国市场上仅有20%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过二维码。大多数美国人仍在使用信用卡刷卡支付。 而在中国市场,移动支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到2016年底,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已达到38万亿元,是同期美国市场的50倍。 这种巨大的市场差异源于中国特殊的发展路径。中国跨过了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在移动支付领域,二维码具有成本低、使用便捷的优势。无论是街边小贩还是大型商场,都能轻松使用二维码收款。 这种便利性推动了二维码支付的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底,仅微信平台的日均扫码次数就高达10亿次,支付宝平台也达到5亿次。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却没有看清二维码的价值,甚至都不愿申请专
历史有小狼
2025-02-01 14:34:31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