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川山沟里,一只野生母熊猫半个身体泡子在水里,耳鼻青紫。谁也没想到,这只熊猫救活后竟影响了全世界。它就是熊猫巴斯,堪称熊猫界的天皇巨星。 1984年,四川山区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正值深冬,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片箭竹突然开花,这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箭竹开花后会迅速枯萎死亡,而一株箭竹从开花到重新生长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这意味着生活在这片区域的野生大熊猫将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 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需要消耗至少10公斤竹子才能维持基本生存,而当时保护区内的箭竹正在大面积死亡。为了寻找食物,许多大熊猫被迫离开原有栖息地,向山下迁徙。 在这场生存危机中,一只4岁的野生母熊猫也不得不下山觅食。然而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它遭遇了一群猎犬的追赶,在慌乱中跌落进了宝兴河中。 当地村民发现这只落水的大熊猫时,它已经被冰冷的河水浸泡了很久,耳朵和鼻子都呈现青紫色。村民们立即组织营救,用绳子将它从河里拉了上来。 这只大熊猫圆滚滚的体型和憨态可掬的样子,让村民们想到了当地方言中"巴适"的含义。加上事发地附近有一条名为"巴斯"的河流,它就这样有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巴斯。 巴斯获救的消息很快传开,当时福州正好提交了救助大熊猫的申请。经过专业评估和考察,巴斯最终被安置在了福州。 然而,从四川到福州的环境变化给巴斯带来了新的挑战。福州的气温比四川高出很多,当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30度,这让习惯了高海拔凉爽环境的巴斯十分不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开始在福州周边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经过反复勘察,他们最终在海拔1000米的鼓岭找到了理想场所。 这里不仅温度适宜,而且遍山都是竹林和杜鹃花,与四川卧龙的自然环境极为相似。在这片新家园里,巴斯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巴斯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类驯养大熊猫的方式。以往饲养员接触大熊猫时都需要使用麻醉,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也影响了大熊猫的健康。 在福州动物园,工作人员开创了"零距离"驯化方法,通过日常互动建立信任关系。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麻醉带来的风险,还让巴斯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巴斯很快掌握了各种技能,包括投篮、骑自行车、晃板和举重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体现了大熊猫极强的运动协调性和学习能力。 1987年,巴斯作为中国唯一一只大熊猫代表,前往美国圣地亚哥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这次访问不仅让美国民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大熊猫,更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步。 在圣地亚哥期间,巴斯的表演场场爆满,游客们经常排队五个小时只为看它表演三分钟。半年时间里,前来观看巴斯的游客数量达到250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 巴斯的成功让它成为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灵感来源。组委会以巴斯为原型,设计出了吉祥物"盼盼",这个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亚运会闭幕式上,巴斯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尽管舞台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防护设施,但巴斯依然完成了投篮和举重等高难度动作,这场表演被全球30多个国家同步转播。 1991年,巴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这是大熊猫首次在春晚上亮相,巴斯的表演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大熊猫的聪明与可爱。 随后的几年里,巴斯开始了全国巡演之旅。这些演出不仅传播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所有演出收入也全部用于改善全国各地的大熊猫栖息地建设。 巴斯的演出收入为中国的大熊猫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资金帮助建立和完善了多个大熊猫保护基地,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这些成就让巴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熊猫界天皇巨星"。 在巴斯的一生中,陈玉村和施飞宁是最重要的守护者。陈玉村从1984年开始照顾巴斯,一直持续了33年,被誉为"熊猫爸爸"。 施飞宁则在巴斯晚年时期担任专职饲养员,每天负责巴斯的饮食起居和医疗护理。她将巴斯视如己出,即使是在巴斯生病期间,也始终保持着24小时待命的状态。 巴斯20岁之后,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退,面临了多次严重的健康危机。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白内障手术,这是全世界首例大熊猫白内障手术。 由于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医疗团队在手术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包括麻醉剂量的把控和手术方案的制定。虽然手术最终顺利完成,但由于当时无法为大熊猫定制晶状体,巴斯只能在没有晶状体的情况下继续生活。 2010年,巴斯又患上了急性胰腺炎,情况一度十分危急。经过医疗团队的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巴斯最终战胜了病魔。 在巴斯生命的最后阶段,它的饮食变得极其困难,只能依靠流质食物维持生命。饲养团队为它细心准备特制的营养餐,确保它能获得足够的营养。 2017年,巴斯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各项器官功能开始衰竭。尽管医疗团队竭尽全力,但最终巴斯因肝硬化和肾衰竭离世,享年37岁,相当于人类108岁的高龄。
1984年,四川山沟里,一只野生母熊猫半个身体泡子在水里,耳鼻青紫。谁也没想到,
历史有小狼
2025-02-01 13:34:32
0
阅读:3